返回第1528章 迷惑美军反导系统(第1/2页)  红警之从废土开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印度洋靠近澳大利亚的边上,一座美军的x波段雷达正在高速的运转之中。

    在发现导弹的将近一分钟直走,x波段雷达也通过预警卫星,锁定了印度洋上正在飞行的导弹。

    x波段导弹跟踪雷达最大探测距离4000千米,波束宽0.14度,难以自行探测目标,必须等待导弹跟踪卫星或者跟踪雷达的精确信息才能发现目标。

    两分钟之后,首轮升空的二十四枚反舰弹道导弹全都开始脱离一级火箭推进器。

    二级推进火箭开始点火,这个时候对于美军的预警系统来说,就相当的关键了。

    好在美军的天基红外预警系统由于用多颗卫星对导弹助推段进行凝视跟踪,因此跟踪精度极高,可精确给出导弹关机点参数,便于对导弹落点的计算。

    当导弹的第二级推进器开始脱落的时候。

    导弹的落点马上就被计算了出来。

    “攻击目标确认为舰队外围的驱逐舰。”

    “马上向印度洋舰队发去导弹数据……”

    联合战术地面站计算出首批导弹的落点,也马上就向对舰发出了预警。

    北约印度洋舰队之中,格特尼心情也难免有些紧张,同时也是有一点庆幸。

    庆幸的是,这一场战争,所有的军舰上的宙斯盾系统,也老早就打开了。

    宙斯盾雷达采用电子管,必须进行预热。各系统必须分别开机,否则电流过载太大无法启动。各系统开机后必须进行自检,无法直接探测目标。整个雷达系统开机要分钟,如果是导弹到了眼前,那根本来不及拦截导弹。

    只不过这个时候,次轮攻击的导弹,也开始发射了出去,这一次依然还是二十四枚导弹。

    预警卫星马上就发现了第二批导弹,开始进行跟踪。

    只是很快美军就发现,事情变得很棘手了。

    导弹通过加装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将传统的抛物线弹道转变为具有多个波峰的跳跃式弹道,降低了弹道最高点高度,使得拦截系统在导弹再入大气层之前很难计算其最终落点。

    导弹防御系统对导弹轨迹的预测是将弹道限定在一个管形区内,在导弹飞行的过程中,根据已知弹道数据,逐渐缩小预测弹道管形区的半径,当其小于拦截弹的机动半径时就可进行拦截。

    而弹道跳跃的幅度越大,管形区的面积就会越大,给防御系统的预测带来更大的困难,从而大大提高了导弹的突防能力。

    知道了导弹的落点没有错,但是却不知道导弹会从什么角度落下来,防御面积太大的话,防御网的漏洞也就跟随加大。

    在首轮导弹发射的五分钟之后,预警卫星发出首批导弹空间弹道变轨警报,地面站计算出第二批导弹落点位于此前计算出落点的两百公里外

    。

    这个长度,正好是航母群所在的海域,五角大楼判断多枚导弹不可能同时产生故障,也不可能仅用来扰乱视线,目标必定是航母群,随即快速的对四艘航母发出导弹来袭警报,并调动低轨道跟踪卫星持续跟踪导弹。

    美军海基中段导弹防御系统启动,开始接收导弹弹道轨迹信息,并指挥相控阵雷达搜索目标。

    事实上,只有在水面舰艇群与导弹预警系统信息实时交联、随时知道航母群位置的情况下才可能快速得出导弹目标信息,否则依靠人工查询还要有时间延误。

    在几年前的美军,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现在自然是大不同了,也就是说数据链时刻发射无线电波进行联系,供电子侦察卫星、地面监听站搜索目标。

    然而就在导弹飞行的第八分钟的时候,首轮攻击的二十四枚导弹,导弹推进系统全都关机,导弹的弹道再一次出现了变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