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6 章(第1/5页)  金融的逻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时,北京只有12%的人说“养子防老”,而三个村平

    均有69%的人说“养子防老”,丹东和徐水在这两个极端之间。

    当被问到“你是不是因为爱小孩而生孩子?”时,北京有55%的人说“是”,而三个村

    平均只有16%的人说“是”,丹东和徐水仍然在两端之间。

    通过对总样本的计量分析发现,收入越高同时又买了某种金融保险品种的城市人更容易

    说“生儿育女是出于感情”,而不是为防老等经济目的。

    第53节:金融市场的发展将最终打倒“孔家店”(6)

    这说明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有了满足生活需要的收入同时又利用保险品种、

    投资基金等把夫fù未来的经济风险安排好之后,他们更多把“家”看成是感情jiāo流、满足精

    神需要的社会单元,原来由“家”胜任的经济功能逐渐由金融市场承担,“孝道”责任逐渐

    由“爱”取代,经济与金融发展正在改变这些社会的文化。相比之下,在农村,家庭关系仍

    然以经济jiāo易当先,“养子”继续是规避未来风险的主要手段,而“家”的情感功能就弱,

    那里更需要儒家lún理来维系隐xìng经济jiāo易,于是,那里更保留了儒家价值观。

    那么,中国未来的文化走向会是什么呢?是朝着像北京、上海等发达社区的文化发展,

    还是要恢复儒家传统、走回传统乡村的价值体系呢?社会文化的走向是个人难以设计的,而

    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

    中国文化的出路

    “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自由、民主、法治思想。回过头再看,当时的思想先驱至少

    在两方面存在盲点,其一是私有产权,其二是发展金融与保险市场,这二者是实现自由、民

    主、法治的经济基础。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自己的私有产权而是靠“领导批准”谋生,那么

    个人就没有声张自己权利的财产基础,自由、民主、法治当然无从谈起;如果没有市场提供

    的保险与金融品种让你去规避自己一辈子的生活风险,那么在你打倒“孔家店”、失去了“家”

    这个传统的互助保障体系之后,你会对未来充满着不安,这时你也不会有底气去争取个人的

    自由与民主权利。如果没有这两类经济基础,打倒“孔家店”之后,你又不得不重建“孔家

    店”。也正因为80几年前的思想先驱以及后来者都缺乏这种认知,所以,那之后的政权还去

    试过不同的制度安排,甚至走过与这两个基础要素完全相反的路,到最后当然就无法实现“五

    四”民主自由理想。

    这些认知盲点的确也跟中国学术历来轻“术”的传统有关,因为经济学、金融学都是太

    低级的“术”,所以,看不到这些也不奇怪。遗憾的是,时下的新儒家学者还是不能走出用

    文化来谈文化的圈圈,特别是以儒家文化来评价儒家文化,其结论当然不会是别的,用“四

    书五经”来看“四书五经”,只能是越看越美。如果脱离传统儒家社会的实践现实,不去研

    究特定文化背后的成因(特别是经济成因),不能看到儒家体系只是多种不同文化体系中的

    一种,那么得出“以中华文明整合世界”这样的认识就不奇怪了。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文化重视家庭,而西方文化则不然。——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实际上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传统中国的“家”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