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11 章(第1/5页)  金融的逻辑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年启动国债,政府开始把一

    小部分未来财政收入提前到当时花,当年共发行121亿元的国债和外债,相当于那时政府全

    年开支的9%左右。不管规模大不大,对于一个习惯于反对“借钱花”的社会来说,启动国

    债这件事本身就是一种大的观念冲击。

    1986年,国家财政赤字达到82亿元,占财政收入的3.9%。如图1所示,那年新发行

    国债138亿元,比上年增长54%。到1988年,财政赤字升到134亿元,占财政收入的5.7%。

    1989年,国家财政继续恶化,当年新发行国债408亿元。

    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方面来自外资支持的制造业,另一方

    面来自政府财政和公债支持的基础建设项目。因此,在国家财政恶化的情况下,银行贷款和

    公债市场成为经济能否继续增长的两个关键之一。在1989-1991年经济相对低速增长期间,

    三年共新发行国债1245亿元,给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推动力。结果,GDP增速从1990年的

    3.8%回升到1991年的9.2%。

    1994年,财政赤字上升到575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11%,创历史新高。为了

    填补赤字并支持发展,当年国家发债1175亿元,也创历史新高。

    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世界都在担心中国经济、继而世界经济会被连带拖

    下水。1998年,国家发债3311亿元,1999年再发债3715亿元。在1998年财政赤字高达

    1744亿元(占财政收入的15%)的情况下,这些公债融资让中国经济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

    和之后保持高于7%的速度增长,并带动世界经济度过那次危机。

    截至2004年底,国债余额为29631亿元,其中内债28803亿元,外债828亿元。国债

    余额占GDP的比重为21.6%,低于国际公认的60%的警戒线,也低于美国约70%的国债负

    担率。2003年国债还本付息总额近3000亿元,约占当年财政收入的14%。

    这些国债数据当然不包括国有银行、国有证券公司、国有保险公司以及信托公司的呆坏

    账,按照一些商业机构的估计,仅银行呆坏账可能有4、5万亿元,是GDP的29%至36%。

    如果包括这些呆坏账,国家负债在GDP的50%至58%之间。

    从1982年到2004年,国债余额的年增速在25%左右。如果再继续按照这一速度增加

    国债并以此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那么在达到危机线之前还能维持多少年?如果这种持

    续多年的财政赤字发生在王朝时期,那情况又会怎样?今天的选择跟过去又有什么区别?

    第36节:治国的金融之道:藏富于民(3)

    朝代时期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地存银子

    不管是宋、明、清还是其它朝代,各朝都遵循一种基本的财政规律,朝代新起时期都是

    国库储蓄丰盛,随后递减,再后就是财政日益吃紧,赤字越来越不可收拾,最终致使改朝换

    代。以往,学者主要以腐败来解释这种周期xìng规律,基本认为朝代初期腐败不普遍,但正是

    因为中国历来没有对权力的可靠制约与监督机制,随着专制体系的年龄越来越高,贪污腐败

    也会越加猖狂,到最后国库空空,迫使朝廷在财政税负上狗急跳墙,然后便是官逼民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