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07.志在必得(第1/3页)  嫡幼子的从容人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太师终于捅破了最后一层窗户纸, 代帝摄政, 这消息迅速传遍天下州畿郡县, 士族门阀闻之无不如丧考妣。

    与之相较, 赵氏诸公子的流放变得无足轻重, 就算世子入两江,代表着太师对江南六道的宽恕,可无锡三日血海,还是让无数旁观者心惊胆颤。

    太师执意推行新法, 首要的一点就是为了遏制土地兼并之恶习, 但是除非天下大乱,有能者以武力改元,否则将田土资源收归国有一事只能是痴人说梦,不过如今看来太师是打算从颗税入手, 《会典》大修,改户制为丁制,明眼人即知这是在为推行摊丁入亩做准备。

    日后士绅的纳税范围不仅囊括自己的氏族奴仆,还有受其雇佣的佃户, 以地纳税,地广则缴重赋,倍出徭役, 从根上消减其财政特权。

    新法甫一面世, 反对的浪潮就一波接着一波, 甚至还有许多鼠目寸光的小士族选择私下投靠废皇储荣王, 他们以为这位于江南丰沃之地坐拥十万雄兵, 未尝不可一谋。

    但可笑的是,在被废位后的第一日,盛元恪就被文昌郡公秘密软禁,御林军的调兵虎符一直在孟家人手上,禁军又是赵氏铁杆心腹,故而局势瞬息逆转,赵凤举首要对付的就是他那躲在幕后操纵的老丈人——孟希来。

    如今京师“沦陷”,西宫垂帘有名无实,赵太师独霸庙宇,以他老人家环外五省铁桶般的布局,要拿下势单力孤的御林军并不是难事,何况,禁军执刃在侧,国舅又无统率之能,战事一开,孟氏定然大祸临头。

    文昌郡公府的谋士揣测,既然胜券在握太师仍执意着世子下江南,那是否意在培储?

    而世子与孟氏的渊源也让御林一干心腹大将尽皆躇踌,入京十年,富贵荣养,纵是拼着一股怨气使得战力不退,可心底的仇恨到底还是被冲淡了,况且,当年的仇人一个个下场凄惨寥落,足以慰藉侯爷在天之灵。逝者已矣,他们侍奉梦园四十余载,只有近十年因为太师的缘故得各方势力高看,这才活得像个人样,凭心而论,他们是不愿在江南这地界与世子爷交锋的,何况那也算是梦园指定的继承人呢。

    孟希来看着帐下如泥塑木胎一般面无表情的兵将,嘴里满是苦涩,他深知若这群人知晓祖父已死,怕是会瞬间倒戈。

    国舅爷尚在松州外犹犹豫豫,这边赵凤举已飞扑而来。世子未率一兵一卒,于深夜狼狈而至。一入大帐,翁婿二人抱头痛哭。

    哪怕找出的理由再冠冕堂皇,在天下人看来世子也确实失了太师欢心,否则怎至于如此仓促的被撵出京城。

    此时,孟希来刻意的遗忘了传闻中护驾的湖湘重臣,赵凤举一示弱,他立马接着台阶往下走,两人彻夜长谈,缅怀老人家尚在时,两府的深情厚谊。

    今时不同往日,孟希来可不敢如祖父那般强摁着牛喝水,如今赵凤举言辞间没有透露出毁约的打算,这就足以让孟希来喜不自胜了。

    没了梦园的孟家在赵秉安看来不堪一击,但他不得不为日后打算,对于凤举,他即使怒其不争,也不会轻易放弃,毕竟,长幼尊卑不可乱!

    这一点,赵秉安从未对外掩饰过,他既然把顾彦郴c苏燃等老牌士族放到凤举身旁佐助,那就意味着他默许长子在江南储望,积攒实力。况且孟希来胆小如鼠,行事作风瞻前顾后,御林军权放在他手里,于凤举而言不过是探囊取物。

    人性总归是偏私的,对于长子这些年心中积压的怨气赵秉安并非一无所知,从另一方面来说,百废待兴的江南也可看做是他安抚长子的一份大礼。

    蒙括率队在御林军大营外数里处蛰伏,此行他本该奉世子之命寸步不离地保护三公子,但无奈三公子心意决绝,执意要兵不血刃的拿下松州,蒙括不敢放他孤身入敌城,只说要等候大帐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