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章 大国之殇 三(第1/2页)  汉人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黄明理了一下思绪,“崇祯是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其结局是吊死煤山,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这其中的一段故事,明末时,有一个人叫袁崇焕,相信大家都听过吧?抗清大将!可其死得是无比冤屈,有多冤呢?可以说是比岳飞还冤。”

    黄明语气已经带了些哀意,“在与当时的清军,也就是后金的对峙中,清军绕过山海关,突袭当时的明朝都城,袁崇焕得知后,亲自率领九千人马,星夜兼程的赶去!及时赶上并且击溃了清军。而击溃之后,大军是驻扎在都城外的。此时的都城是四门紧闭,谁也不能进去,可袁崇焕却得到崇祯的旨意,要他进城商量军饷的事情,当时的环境是很艰苦的,袁崇焕一听是商量军饷,欣然接旨,利用从城楼上放下的吊篮进城。”

    底下众人眼巴巴望着黄明,不少同学问着,“后来呢?”

    黄明也没有卖关子,“袁崇焕是当时明朝的蓟辽督师,任兵部尚书,打了胜仗,却连大门都不能走,要用吊篮进城,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进城以后呢,当他见到崇祯皇帝的时候,崇祯却是一副很严肃的表情,没有跟他交谈,两边直接窜出来锦衣卫将他拿下入狱。”

    黄明说话间又停顿下来,不少同学都想知道接下来的事,林青也不意外,很想知道为什么说袁崇焕比岳飞还冤枉。

    黄明叹了口气,“罪名是勾结外敌,为什么就这样把他拿下呢?因为,崇祯皇帝是生性多疑!一直以来,对于明朝有一段评价,被不少人津津乐道,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粗看之下,确实是正气凛然,大义满满。但实则,这种一气强硬到底的舆论氛围却真正要了大明的命,顺带将真正爱国者的一切努力砸的粉碎。”

    说到这里,黄明笑:“老了,等我喝口水。”

    “这种除了强硬别无选择的思想和氛围,实质上是一种植根于天朝上国傲慢的自大。带着这份自大,大明朝廷眼前没有平等的‘外国’,只有匍匐于脚下的附庸和‘不尊王化’有待大明军队将之彻底荡平的‘外虏’。无论是两者中的哪一个,大明的态度都应该是强硬再强硬,不把对方逼到山穷水尽已经是大明的仁慈,更不要谈让大明有一步后退。带着这份‘强硬’或者说‘傲慢’的‘大义’,明末的大明朝从皇帝到平民联手开启了自毁模式。在这个模式下,谁把大明吹得越厉害,越不可战胜,把后金c蒙元等‘外虏’贬得一无是处,谁就越‘爱国’,谁老实承认后金其实很强大,大明其实处于劣势,谁就等着‘汉奸’的帽子扣到头上来。”

    “崇祯呢,他就听信了奸臣的话,认为袁崇焕是通敌,所以把他下狱,公元1630年八月十六日,在历史上是一个悲剧发生的日子,这一天,明末爱国将领袁崇焕被处死,而且是用了最为残酷的凌迟,这个凌迟是因人而异,有的被割八刀c有的被割十刀,最高纪录是三千六百刀。”

    “为什么说比岳飞冤呢?答案就在这里,岳飞死后还有宋朝的皇帝为他平冤,百姓也很感念他。而袁崇焕呢,他被处死时,明朝都城的百姓恨不得拍手叫好,侩子手每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刻间肉就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群情激奋的平民百姓甚至贿赂侩子手只求能生吞一口‘卖国贼’袁崇焕的皮肉。”

    “这在当时,群情激奋的百姓无疑是爱国的,只是他们不知道真实的情况,朝廷说袁崇焕是‘卖国贼’他们就认为是,袁崇焕的具体施政或有可议之处,但他毫无疑问是忠诚爱国的将领。”

    “袁崇焕的平冤,是158年后的乾隆为他平反的,总结比岳飞冤的几点就是,死后无尸骨,而且据史料记载,他也没有子嗣,冤屈还是到后来的清朝为他平反的,袁崇焕的悲剧背后,实际上是整个明末上演的一出国家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