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一、春风得意时光(第1/2页)  山村幽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    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的山谷底,流水潺潺,峡谷两边,杂木丛生,青松翠绿,形状怪异。

    一条铁链的两端,各系住峡谷一边的一颗粗壮的古松根部,八万山村第组的乡亲们就是坐着这条铁链上的滑轮山车与外面的世界联系的。

    特殊时期的前年,余辉就出生在这个幽僻山村的东南角里。

    童年的余辉真可谓无忧无虑。坐山观日出,松间看明月,夜里探棲鸟,白天垂钓于山谷小溪或山池塘,从抓小树林里的蜻蜓到水的青蛙以及各种不知名字的小虫,真是太有趣了。

    余辉小学一至年级都在八万山村第组读的,全组十八号人不分年级,共处一个班级。每天老师轮流给各年级讲课和布置作业。

    有一次,老师刚上完第一节课,说下课的话音未落,余辉就拎起他那木书箱,飞也似地往家里跑,直到第二天上课,老师问他昨天为什么旷课时,他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笑嘻嘻地说:“老师,我呀,我我真的不知道啊!”

    那时候,余辉虽显得有些顽皮捣蛋,但因开设的化课只有语和算术,凭他天生的悟性,考试成绩却一直都九十多分,排在全班前五名之内。

    在不经意,余辉读完了初小一至年级了,并顺利地升入了高小。

    那时候的高小,没有六年级,只有四五年级,必须离开八万山村,到大队附近的古林屯小学去读。就这样余辉乘着那带有铁滑轮的山车,离开了那青山绿水的大山峡谷,离开那带着他童年温馨的八万山村到古林屯读书去了。

    尽管那时的社会到处弥漫着读书无用论的风气。什么“学习黄帅反潮流”呀,什么“没有化照样干革命!”呀,学习先进典型人物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的英雄事迹等等。

    可是,余辉没有忘记离家时父亲的叮嘱:“儿啊,咱们祖祖辈辈读书少,很多东西不明白,吃了不少亏呀,你可要给我好好读书呀,多学点化,以后会用得着的!现在就要离家自己生活了,以后要好好地学会自己管自己了,可千万别跟着别人瞎疯!”

    在读书上,别的同学用一分力,他却用十分力,因为半工半读,有的同学劳动累了,旷课不上学了,可余辉他还是风雨无阻,不管干得多累,都挤出时间来看书学习,复习老师讲过的课。终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小学进入了初。

    虽然,那时那股污浊的学风依然弥漫着校园,但是严冬已经过去,春天的来临已经不远了。

    就在他上初一的第二学期将要结束时,传来了全国恢复高考的消息:以“择优录取,政治审查”为原则。这样一来,一般的贫穷农民子弟就可以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条件下,凭着个人的才学,在没有什么违害国家及公众的政治倾向的前提下,考上大学了。

    余辉再也不用象前几届的大哥大姐那样,高毕业后,经过全村的广大社员群众的投票表决,来决出政治思想先进,劳动起模范带头作用,又是贫雇农出身的,才被评上,然后,把选上的名单交给生产队里的政治队长,再由他交给大队支书,再到公社,再传上县委,层层推荐过关方能录取保送上大学了。

    那年代经过如此的“面试”后,整个八万山村里是没有一个人能保送上大学的。

    可是恢复高考制度后,就在那年八万山村就有一位大哥哥考上了大学,一下子传遍了方圆几百里的古林大队。

    大人工余饭后,都在议论着这些的话题,大有古代的秀才状元那样的欢天喜地,那种“十年乡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感觉,那种“金榜题名,锦衣还乡”的豪情,只有在这样的高考年代才有。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又象古代考状元那样萌生了。

    小小的余辉,此时虽然初还没毕业,但已摩拳擦掌,暗下决心了。父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