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章(第2/3页)  天生不是做官的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晚上会提供火盆,如果觉得冷,可以生火取暖。

    等了一会,果然有军士敲了敲号房的小窗户,林清起身,看到一个军士递进来一个火盆,两颗火石和一个蜡烛,林清赶忙接过。

    等军士走了以后,林清就先用火石点燃了蜡烛,又用蜡烛点燃了火盆里碳。看着碳刚点燃时烟比较大,林清就把考篮里的瓦罐找出来,放在上面先烧些水。

    考乡试时,只要进了号房,除非考试结束,否则吃喝拉撒睡都必须在号房中。所以在发卷前提前准备好吃喝也是很关键的。

    林清烧好了水,喝了一点,剩下的就留在瓦罐里,被林清放到了不碍事的角落。然后林清就把烧的已经不出烟的炭盆放到床的旁边,希望等半夜天凉了可以不让外面的寒气进来。然后合衣而睡。

    第二日清晨,林清在一阵敲窗声中被惊醒,就看见外面有人从小窗户外递进一卷试卷。

    林清顾不得衣服上的褶皱,连忙起身,接了试卷。

    发卷的人还好奇的看了一眼,眼中满满的是:在这种情况,你居然还睡的这么香?

    林清满头黑线,他这一辈子好像真的挺有睡神的潜质的。

    发卷的人走后,林清赶忙把试卷先小心的放到一边,整了整衣服,然后把床拆了,变成桌子和椅子,这才坐下,拿起试卷,解开红绳,小心的打开。

    林清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题目,题为

    《论语》一道c《中庸》一道c《大学》一道c《孟子》一道,五言八韵诗一首和经义四首,前四题大约要二百字以上,经义要写好不能低于三百字,再加上一首诗,林清点点头,看来题量不小。心里有数后,林清就拿起草稿飞快的做了起来。

    到了中午,林清揉揉酸痛的手,看着自己做完的四书题,放下笔,打算先吃些东西。

    林清从考篮里拿出些干粮,又从角落里倒了点水,开始喝些水吃干粮。

    林清边吃边考虑那首诗,提起作诗,林清觉得作诗真是个技术活,但却算不得难活。

    以前林清在看唐宋诗词时,无限佩服人家的才华,佩服人家张口就来一首,而等到他到了这个世界后,才发现这作诗,和他想象的好像有点不一样。

    作诗,更确切的应该说是填诗,作诗是有一套平仄规矩的,不但如此,还有韵脚等一些规矩。谁对谁,某些时候是有一定规矩的。

    所以只要学会作诗的一套规矩,想做几首诗,还真不是难事,难怪有句话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当然这只是会作诗,离做好诗还差的远了,要想做好诗,不仅要熟悉作诗的规矩,还要掌握大量的典故,更要会把这些典故巧妙的填在诗中,这样才能使诗读起来更有韵味,更有意境。

    要想做一首好诗,不仅要搜集大量典故,精雕细琢,还要不断修改,要是能灵光一闪,来点灵感,那绝对是再好不过。所以说要想做一首好诗,绝对是费时费力的。

    而林清也是这时才知道,其实大多数的好诗,并不是现场做的,而是预先准备好的。

    例如科考的诗,九成九都是提前准备好的。

    林清上一世的教习曾说过,乡试之前如果没备诗百首,策论千篇,那这乡试,就没必要去考了,因为考也考不过。

    别人都是提前准备好的精雕细琢的诗,你的却是现做的,还是在科考的考场这种环境下现做,谁好谁坏,简直不用比都知道。

    当然要是有李杜那样的诗才除外!

    可放眼天下,有这种才华的,一百年都未必出几个。

    所以林清在此次乡试前,还是老老实实的把每类每方面的诗都做了一边,又修修改改,才挑出了一百首诗。

    等看到五言诗的题目时,林清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