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三节 交易(第2/3页)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岳顾寒此人嘴上说着怕得不行,内心里还是想成仙,这个洛字多半还是应在洛水上。

    “洛水我怎么会不知道?东都洛阳,天下之中,这有什么……”

    岳顾寒摇了摇头:“陛下,草民所指的并非成周的那个洛,而是雒。”

    说着岳顾寒用手指沾了沾茶水在桌面上写了一个雒字。

    李旭看到这里摇了摇头,自己身为帝王,对于天下的地理形势自然是了如指掌,岳顾寒写得这个雒字一出来,就自然知道岳顾寒所指多半是川蜀一代的雒县。

    雒县是古县,自秦汉时期便有雒县,在四川梓潼一代,是关中前往巴蜀的重要通道,其得名是因为有一条雒水流过,故而称之为雒县。

    “草民遍查古书,发现‘河出图,洛出书。’的雒在古书中作‘雒’,因而我断定,当年神龟负洛书而出的雒水并非是洛阳边上的洛河,应当是益州的雒水。”

    李旭听完心里却是摇头,岳顾寒这样的考证完全就是胡来。自己穿越来之后正经跟着文元恒这样的儒学大家学习,对于河图洛书的典故自然了然于心。

    “河出图,洛出书。”在古书上的确作“河出图,雒出书。”不过这个雒本来就是指的洛阳的洛。洛阳古称雒阳,洛水的原名就是雒水。自商周到先秦,洛阳的名字就是雒阳。

    后来始皇帝挥剑决浮云一扫六合,按照五行生克五德学说,认为秦为水德,所以便把雒阳改为洛阳。秦亡之后是汉,汉为火德,于是又把洛阳改回雒阳。

    最后到了三国时期曹丕篡汉,魏以土德,取“水得土乃流,土得水而柔”之意,又把雒阳改成雒阳,曹植还写了一首,洛阳这名字也就一直用到了现在。

    之所以洛阳的“洛”如此重要,被历朝帝王改来改去,归根结底还是出在河图洛书上。因为河图洛书的缘故,黄河与洛河自然便具备了一种神秘的色彩。黄河绵延千里不提,自从周武王命令周公营建成周之后,洛阳作为周公钦定的“天下之中”又增加了很强的神秘色彩。

    所以才有了一个字改来改去的事情,可不管怎么改,河图洛书的洛都是洛阳的这条洛水,巴蜀之地的那条雒水虽然同名,然而肯定不是河图洛书的洛水。

    岳顾寒看着古书随便拍脑门实在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才闹了这么一个笑话。

    不过李旭并不准备向岳顾寒点出这里面的门道,因为自己还要用这位承天剑宗去刺杀吐蕃赞普,如果一席话将河图洛书的来由讲清楚,那岳顾寒不想在益州那边折腾什么,到时候请谁去刺杀朗达玛?

    事情的本来面貌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事情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向发展。

    李旭决定继续听下去。

    “我之所以断定洛书的雒在益州,实在是因为我根据道圣的行踪传闻,发现了他的活动规律。”

    根据岳顾寒的说法,自从当年地宫之行后,他就一直都关注着道圣无铭的行踪,每一条关于道圣在哪里出现的传闻他都要仔细研勘一番。

    经过了这么些年的研究,他发现道圣虽然行踪诡秘满世界乱串,不过有几个地方他每年都会出现至少一次。

    其中就包括了益州的雒县、洛阳和会稽这三处地方关于道圣行踪的传闻,如果算上渤海国地宫那样不为人知的落脚点,这样综合来看,道圣似乎并不像大家认为的那样疯疯癫癫,他行事实际上是有迹可循的。

    岳顾寒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之后,就愈发不能克制探索这些地方的渴望,他坚信这些地方附近很可能都有类似渤海国地宫之类的遗迹,岳顾寒希望可以打开那些遗迹,探索道圣长生之谜。

    他向李旭提出的要求就是希望朝廷可以征发人力为他探索雒县附近的大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