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节 弘文(1)(第2/3页)  武侠时代的皇帝修炼日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蜀绣两百匹作聘礼。也多亏韩相天生神力,学生也不是羡慕韩相的艳福,真是羡慕韩相的好身体。”另一个直学士回话,他语气带着调侃的意思,说的李旭身后的李从贤呲牙一乐。

    “二位先生还请平身,还未请教二位学士的姓名。”李旭双手虚扶,让这两位跪在地上的翰林直学士起身。他心里明白,韩岗这人是出了名的太平宰相,为政讲究与人为善一团和气,他要纳妾,百官估计都会去吃一杯喜酒。这两名直学士不去随长官同僚去吃这杯喜酒,肯定别有因由。

    “学生牛僧孺,元平四年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

    这个人读书很厉害啊,李旭看了一眼牛僧孺,这人相貌平平,看着不过三十来岁就能中进士,文采应该是很好的,不过应该不怎么会做人。监察御史虽然品秩不高只有正八品上,但是位卑权重,可以分察百僚,巡按郡县。作过监察御史,往往就可进入六部作郎中或者员外郎,亦或者外放某一州作刺史,没有特别的变故,应该不会到弘文馆来抄书。

    “微臣李德裕,未有功名,曾任校书郎,在几个藩镇作过司农、司刑之类的参军,现在绕了一圈接着在弘文馆抄书。”

    李德裕,这个名字好熟悉。虽然能用的渠道有限,但是李旭一直尽心收集朝廷上的信息,心中是有一本英雄谱的,李德裕这个名字也是屡次出现。

    “你……你不是朔方军的录事参军吗?”李旭忽然想起,回鹘南下的消息是一个名叫元稹的监察御史上报朝廷的,而这条情报的原始出处便是朔方军录事参军李德裕所报。

    “人说陛下雅似太祖太宗,陛下实有过之。”李德裕笑道,他是一个很温文的青年,虽然穿着浅绿色的袍子站在皇帝之前,可是笑容里依旧透露着自信。

    “李学士,你的奏疏今日才上报朝廷,按理来说,你应当还在朔方军中才是,怎么会到弘文馆作直学士呢?”李旭好奇问道。

    “启禀圣上,微臣上报回鹘南下的奏章是两个月前上给陆相国的,微臣一个月前就给吏部选来抄书了,至于元稹为何前日上书朝廷,那是因为陆贽他胆子太小,没有确切的消息不敢搅动风雨,等到丰州防御使得告急文书一到,他才拿出微臣的奏章,让手底下的监察御史出来探风头。”

    这个人,很不一般啊。李旭又看了看这与自己同姓的年轻人,继续问道:“这么说,回鹘两月前便已经南下?”

    “回鹘什么时候南下的,微臣不知。”

    “那你又怎么知道他们要南下呢?你两月之前上书朝廷说回鹘要南下,就算丰州的消息来的再慢,要知道回鹘是否南下也要一个月前,你又怎么敢妄自将没有发生的边情上报朝廷?”

    李旭心里产生一种厌恶,这个李德裕真是不懂得朝廷的体例。如今兵力捉襟见肘,府库空虚,他瞎报军情不要紧,中枢如果因此产生了错误的判断,将宝贵的兵力和物资浪费,那个时候这个责任又要谁来负责?

    “陛下,一到九月份的时候天气就会转凉,对吧。”

    “不错。”李旭点点头,他倒要看看这个李德裕到底有多牙尖齿利还在这里狡辩。

    “九月份的时候,京中的神策军就要调往陇西各镇防秋,因为到了九月份麦熟的时候,吐蕃就要犯边了。”

    “是啊,”李旭叹了口气,大虞国力衰弱之后,吐蕃东来,不仅吃下了西域,就连陇西之地也沦入吐蕃之手,敦煌、武威、兰州、秦州的百姓被吐蕃酋长驱为奴隶,生不如死。而吐蕃每年一到秋天便会西来入侵,他们只要越过白玉京西的凤翔节度使,便能兵锋直指咸阳桥。为了防御吐蕃,每年秋天都要抽调大量兵力预备防秋。

    “秋风一吹,不用想就知道叶子要枯黄落下。春风一到,不用猜也知道桃花会开。回鹘会不会南下,微臣不知,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