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7章 装甲战术(第2/3页)  再造共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地,前进12公里。

    这次战役虽然最终取得的战果有限,但是却开启了人类战争的新模式。从此坦克c装甲车成为陆战的主角,势不可挡的钢铁洪流成为现代战争标志。无坚不摧c攻守兼备的坦克更成为名副其实的“陆战之王”。

    大战结束后,以英国jfc富勒为代表的一些军事家,提出集中使用坦克部队,独立遂行机动作战的理论,对装甲兵战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0年代,德军上将h古德里安发展了这种理论,主张以坦克部队为主,与步兵c炮兵c工程兵及侦察c通信等部队混合编成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装甲师,集中使用在主要攻击方向上,既实施突破,又扩张战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都大量集中使用坦克部队执行各种任务。装甲兵战术得到较大的发展。德军在进攻波兰c法国和进攻苏联的初期,将装甲兵部队集中编为突击部队,使用在具有决定意义的方向上,形成绝对优势。进攻时作纵深梯次配置,以临战队形快速开进,尔后展开成战斗队形,在航空兵支援下,以猛烈火力和快速机动突破对方防御。突破后,迅速向纵深推进,扩张战果。

    苏军在1942年以后的反攻和进攻作战中,将坦克部队集中编为发展胜利的梯队。在第一梯队突破后,迅速突入对方纵深,在先遣支队掩护下,实施连续突击,并广泛采用包围迂回的机动样式,协同步兵部队围歼对方主力。苏军坦克部队在防御中主要担任预备队,实施反冲击,部分用于第一梯队,加强对敌坦克的防御。

    装甲兵战术的主要原则是:

    疏散隐蔽配置:

    战斗前,坦克部队通常疏散配置在己方纵深内便于机动和隐蔽的地域。疏散程度以既能减少敌火力杀伤,又能适时集中为限。配置地域至对方的距离,要既能减少敌远程地面火炮的杀伤,又能适时投入战斗。坦克部队在配置地域内,除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隐蔽外,通常还采取严密的技术ěi zhuāng和欺骗措施,并以最快速度完成战斗准备。

    快速灵活机动:

    在进攻发起之前,坦克部队通常在炮兵和航空兵掩护下或利用夜暗c能见度不良和有利的地形,多路多梯队地由集结地域或待机地域向攻击方向快速机动,迅速接敌。战斗中,迅速向发展顺利的方向机动兵力,扩张战果;在纵深内广泛实施迂回穿插,尽可能绕过敌坚固支撑点,迅速克服包括江河在内的各种障碍,向敌纵深高速挺进,断敌退路,围歼敌人,追歼逃敌。

    集中突然攻击:

    坦克部队通常在关键时刻及时将主要兵力集中到主要方向,形成局部优势,在敌意想不到的时间和地点实施突然攻击。主攻方向通常选在敌防御薄弱c便于坦克行动的地段,有时也可选在地形比较复杂但敌防坦克配系较薄弱的地段。在使用常规u qi条件下进攻时,一般只实施短促猛烈的炮火袭击,即从行进间展开成战斗队形,在地面和空中火力支援下猛烈突击敌人。

    密切协同动作:

    随着对坦克防御的普遍加强,坦克部队在战斗中应与其他兵种密切协同动作。坦克部队独立遂行任务时,以坦克为主组织协同动作,充分发挥配属和支授的兵种部队和分队的特长,共同压制和摧毁敌人的坦克和反坦克u qi,克服防坦克地雷场和其他障碍物,保障坦克部队顺利行动。

    及时组织保障:

    战斗中,坦克部队通常须组织全面保障,特别要加强技术c后勤和工程保障。编组具有综合修理能力的机动修理分队,随同第一梯队行动,及时修复损伤的坦克。采取加大坦克部队的携行量,并以综合装载c多批次前送和减少补给层次等办法,及时补充油料c弹药,必要时,还可以进行空中补给或就地筹措。根据行动地区的地形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