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廿六章 大 殿 轮 对(第2/3页)  南园梦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令辛弃疾迷惑不解。

    皇帝赵惇高坐在龙椅上,脸色还好,不过是底气有些不足。他首先垂问福建的政务和民情,辛弃疾就将福建的军政要务、司法刑狱及民风民俗等,一一禀告,皇上听了点头称好,还夸奖道:

    “爱卿素来爱国恤民,果敢干练,此番在闽,悉心宪事,严宽妥切,朕心甚慰。”

    辛弃疾闻听连忙叩谢。

    皇上令其平身,赐坐。

    皇上再开金口,关于国事政务,爱卿有何良策?

    辛弃疾惶恐惊喜之余,呈上准备多日的《论荊襄上流为东南重地疏》,并诚挚地启禀当今圣上:

    时至今日,我朝上下有一种十分危险的倾向,朝野民众忘了靖康之耻,已经习惯于目前这种相安无事的状态了。如果大宋再没有非常人物,以非常手段收复故土的话,不久将会有“第三股力量”崛起,那时,大宋乃至金国就不会是这样安稳,恐怕能立国都难了。

    讲到此处,他抬头看了看皇上,见他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不免有些失望。

    尽管如此,他仍然把想说的都说出来,动情地说:微臣请求皇上,朝廷要居安虑危,放远眼光,任贤使能,加强戒备,修车马,备器械,训练兵士,增强长江上游的军事防御力量,为恢复事业积极准备。

    皇帝平静地说,爱卿所言有理,朕将命政事堂谋划此事。

    辛弃疾向皇上提交的这份奏疏,是他实地考察,针对荆襄前线实情而写的。

    三年前,已过天命之年的陆九渊,接到朝廷敕文,被任命为荆湖北路荆门知军。于是他结束了在江西贵溪应天山五年有余的教学生涯,千里迢迢地到荆门上任。

    遥想当年,金兵南侵压境,荆门地处边防前线。而如今,陆九渊看到,荆门毫无战备设施,连城墙都没有,而此区域位于江汉平原,道路四通八达,南面捍卫江陵,北面支援襄阳,东面守护随州、钟祥,西面扼守宜昌,是个典型的兵家必争之地;荆门巩固,四邻才有依靠,不然就会腹背受敌。

    于是,下决心修筑城墙。向朝廷报告,要求下拨经费,两个月过去了,却没有答复。

    当时,辛弃疾在带湖赋闲,接到陆九渊的来信。他在震惊之余,深为他的爱国热忱和战略眼光所打动,于是立即复信:子敬兄,象荊门这样一个四战之地,周围没有屏障,如果没有相应的防御设施,一旦有战事,必陷敌手。因此,你的想法极为正确,现在的问题是,不要等朝廷拨钱,及早行动。自己想办法筹措。先设法将城墙修好再说。

    陆九渊虽为一介大儒,平时文质彬彬,但干起事来却也干脆利落。针对税收方面存在的弊端,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废除官场中存在的陈规陋习,对欺行覇市和吃拿卡要的行为严加处罚。

    如此一来,风气大变,一些外地的商贩纷纷前来荆门做生意,市场日趋繁荣,地方的税收也迅速递增。

    在选拔和使用人材上,并不看重资历与出身,唯才是用。他认为,古代录用地方官员,由于不受资历和出身的限制,表现好坏便容易区别,后世斤斤计较资历和出身,有无政绩就不容易判明。

    陆九渊为官清正廉明,秉公执法。有人告状,他不拘早晚,亲自接见受理。断案多以调解为主。如控诉的内容涉及隐私、违背人伦和有伤风化的,就劝说告状人自动撤回上诉,以便维护社会道德风尚的淳厚。只有罪行严重、情节恶劣和屡劝不改的才依律惩治。所以民事诉讼越来越少,到上任第二年,来打官司的每月不过两三起。

    看到荊门没有书院,他就在城西蒙山东坡上,修筑讲学堂,亲自讲课,宣讲理学,听众往往多达数百人。荆门原先闭塞的民风和鄙陋习俗显著改变。

    路、州两级主管部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