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26章 还治其身(第2/3页)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宰相机构,包括中书门下c枢密院,则是与天子共治天下c掌握着实际治理权的执政团队。且宰执的法定权力很大,凡“天子以万机之得失,百官之进退,社稷之安危,生民之休戚,近而号令之臧否,远而蛮夷之叛服,大而阴阳之愆和,小而钱谷之衍耗,凡百官有其事,事有其名,一皆委任而责成于宰相。”

    故宰相于天下事无所不统,不仅仅是一职名官。虽然朝廷的诏书都是以皇帝的名义颁发,但按照法定的程序,诏书的起草c审核与颁布,都必须经过宰相机构,并由宰相副署,凡制敕所出,必自宰相,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所以这样的权力结构便是牵制皇权的积极力量,使得君主独断的企图是跟这一权力结构相背反的,从而让皇权难以在这样的权力结构中展开。

    “先生亦知朕一向懒散,并非贪权之君,但朝臣多是守成之人,缺乏进取之心,甚至进驻江南后又生偏安之念。”赵皱皱眉头在堂中焦躁地踱着步道,“如此状况下,北伐几乎无望,而真金只要稳定了内部,便能很快腾出手来,将北军南调再犯江南。那时我们即便有长江为凭,但战线漫长,总有疏漏之处,一处被突破则处处被动,整条防线便也随之崩溃!”

    “另外从长远看,我们要守住长江防线,则要动员数十万常备军陈兵江南,糜耗的军费每岁是以千万计,即便敌不来攻,亦要常备不懈,这些钱更是少不了一文,长久必然使得国无积蓄,旦有事情便要增加赋税,使得国困民贫。且时间长了,不仅使兵将懈怠,再无战力。还会滋生贪腐,毁掉我们多年的心血。”

    “陛下之忧,臣以为极是。但总归饭要一口口的吃,总要先稳住朝政,积累钱粮,才能一鼓而下,收复中原。”应节严轻笑着道。

    “先生怎生丝毫不急呢?朕心中像着火了一般,总要帮朕拿个主意啊!”赵看老头捋着胡子c喝着茶,心中更是着恼,又一屁股坐下道。

    “陛下,为君者要稳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此刻形势复杂,陛下更不能先乱了阵脚!”应节严给小皇帝斟上茶沉声道。

    “嗯,先生教训的是,这些日子朕是有些急躁了!”赵觉得自己就是贱,老头儿一变脸他就心虚了,老实的承认了错误。

    “臣知道陛下的心意,但是此事是急不来的,且即便凭着刀枪威胁压服,也难以让人心服,旦有机会他们便卷土重来未可知。”应节严言道,“另陛下所行之事不仅牵涉甚广,又涉及祖宗家法,岂是一朝一夕所能尽数改变的。”

    “那先生以为当下最要紧的事情是什么事?”赵想想也是,三百年的规矩早已刻入骨髓,在思想中根深蒂固,尤其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又怎能轻易的屈服,他拱拱手向老头儿请教道。

    “臣以为当下以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国是c编敕和科举三事,其次是兵事!”应节严略一沉吟道,“国是定,然后设施注措以次推行,上有素定之谋,下无趋向之惑,天下事不难举也;编敕修订法典,天下人共遵之;科举,可选天下人才为陛下所用。如这三事毕,则人心定,天下稳,陛下自可远图。”

    “先生所言甚是,但是朕觉得要完成三事,少者要三年,多则五年才可初建成效。朕觉的时日太久,可否借用秦制,套用商鞅之法呢?”赵琢磨了下,试着问道。

    其实在收复江南之初,赵也是想与众臣举行公议,商讨国是,定下远期的战略目标和近期的发展规划。通过编敕来打破祖宗家法的桎梏,并借此进行政体改革,构建新的战争体制。至于科举当然也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以广泛吸收人才,完成新老交替。此刻他觉得老头儿之意是要实施‘法治’,以此为据构建新的政治结构,而他觉得秦制是由法家主导的,且在战争动员和执行力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而借机提出自己的想法。

    “陛下万万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