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38章 力求公平(第2/3页)  重生宋末之山河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严所言也正是如此,现代的问题在宋代同样存在。宋代科举制度的设计初衷并非是为了公平,而是为了打破当时的世家大族的垄断,因此朝廷发布诏书明确规定各行各业均可参加科举考试。这使得前朝前代一直与仕途无缘的工商杂类子弟以及边关各地的士子也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只要有能力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被授予官职。

    这意味着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基本上没有了出身门第的限制。据此可知,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面向整个地主阶级、甚至面向社会最底层的农民以及工商杂类人员,这结束了士族大家长期把持仕途的局面,也就削弱了社会各领域中血统门第关系的作用,这也会激励大众百姓读书应举,改变人生,彰显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

    如此也加速了统治阶层的纵向流动,使以往政权由少数世家大族长期垄断的情形不再存在,科举出身的士人取而代之成为政治的核心,而他们往往是骤盛忽衰,不容易再形成以往门第那种可以延续好几百年的政治力量。世家大族已经无法再像唐代以前一样垄断仕途,仕宦之家再也不容易世代保持仕宦的身份,除非子孙能够世代不断地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优异,相对的布衣入仕的途径则宽广了很多。

    随着人口的增加与士人阶层的扩大,科举考试竞争愈来愈激烈,问题也随之出现。首先就是地域差异,就人口而言,北宋时期人口北方要少于南方,采用统一的录取率南方人明显吃亏,尤其是江浙地区的举子们。但是当时的统治中心在北方,而随之起家功臣也多是北方人,为了照顾他们甚至还会指定录取的人数,而南方人也就只能忍着了。政权南移后,这种录取率不公的情况仍然没有改观,只是照顾对象换了而已。

    再者财富的多少也渐渐影响到了科考的结果。就考生录取比例来看,考上进士的机会是相当小的,远胜于现代的高考,而要想在考试中出众,就必须花很长的时间作准备,不事营生。在这种情况下,富贵之家的子弟比较占优势,所以家庭的经济能力对于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成败,也有很大的影响。m.woquge.

    “陛下,臣以为当下应对科举和选官之制进行革新,以达到为国选才和储才之目的!”眼见小皇帝苦笑不止,应节严再奏道。

    “先生请言!”赵昺愣了下道,他没有想到应节严也有此想法,但是当下不知道能否与自己不谋而合。

    “陛下,当下朝廷初回江南,各部省及地方缺员甚众,急需选人补入,并为收复江南储才。因而自当打破常例行非常之事!”应节严道,“此次科考,臣以为各路府以十中选一为额,选送举子入京参考,却不必限制各路府取士名额,而是唯才是举。但此只为特例,不可为常例。”

    “嗯,应知事所奏不无道理,此举即解决了一时之急,又可防止日后进士皆出一地之忧!”文天祥首先附议道。

    “陛下,臣也觉可行!”陆秀夫同样没有反对意见。

    “好,宽进严出,相对公平!”赵昺点点头道,又抬手示意应节严继续往下说。

    “陛下,此次乡试臣以为考题应作出调整,重策问而轻经义,以求选出治国良臣,辅政之才,却非平庸之辈。”应节严再奏道。

    “应知事说的好,臣亦以为经义使得考生皆以圣人之言是遵,全无个人见解,入仕之后全然无用。唯有策问尚能看出考生之应对能力,反应出其治国之理念。”刘黻当下表示赞许,而陆、文两相也未表示反对,显然他们也明白其中的弊端。

    “陛下,臣以为恢复隋唐旧制,对于中榜之士子不予直授官职,而是入国子监学习后,再由吏部考核之后再予以授官,以防止出现不能履职的事情发生!”应节严又奏道。

    “此议甚好!”这简直说到赵昺心坎里去了,他听罢立刻赞道。其实入选后进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