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四十六节 生意上的大眼光(第2/3页)  临高启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多,现银不足,那就……“梁辰龙摇摇头不再下去。

    这个担心是大家都有得,现在被他明明白白的了出来,各家的忧虑和不满顿时如决堤之水一般的涌了出来,聚丰的店堂里一时闹哄哄起来。

    朱老板又阴阳怪气道:“我看,将来这流通券一定不值钱。”

    高举觉得他的话太武断了些。信用要靠大家维持,如果这银元流通券不是滥发,章程又定得完善,市面使用,并无不便,加上各行各业的支持,流通券应该可以维持一个稳定的价值,否则,流弊不堪设想。市场搞乱了,纵然有人能火中取栗大发横财,但是吃亏的大多数。

    要是今天发行流通券的是大明而不是澳洲人,那他高举一定是避之不及,甚至要运用一切资源去破坏,因为明廷在宝钞上,在很多事情上都给了商人们足够的教训:官府的话信不得。可是澳洲人不同,流通券在海南已经运用多年,并无不妥;澳洲人素来又有重诺守信的好名声。高举对他们还是信得过的。

    他此刻并不言语,只等汹汹的讨论缓一缓,各家都发表了议论却又没有结论的时候才开口道:

    “高某倒有个看法,出来请诸位斟酌,”他,“这澳洲人的新流通券刚刚发出来,好坏虽还不晓得,不过我们总要往好的地方去想,不能往坏的地方去想。钞票发出来固然人人要用,但利害关系最密切的是我们商户,流通券信用不好,第一个倒霉的还是我们商户,所以我们要帮流通券做信用。流通券站得稳,咱们的生意才好做。不然市面纷乱,行情一日三变,大伙还怎么做买卖?”

    这话和刚才满堂都是“趋利避害”的言论相比,顿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众人顿时都安静了下来。

    “唷!”米老板道,“看不出高公倒还有这番大道理出来!”

    高举不理会他隐隐约约的讽刺,道:“大家请想一想,这流通券在琼州府已经用了四五年了,亦未听闻有什么不妥之处;澳洲人素来又是最讲信用。断然不会短视到行杀鸡取卵之事。”

    这话有理有据,众人倒也无法反驳――在座的去过海南乃至临高的人不少,事实胜于雄辩。

    高举接着又道:“做生意怎么样的精明,十三档算盘,盘进盘出,丝毫不漏,这是聪明。要紧的是眼光,生意做得越大,眼光越要放得远,大伙都是做大生意,眼光一定要看大局。”

    他着给自己着了一支雪茄,缓缓吐出烟圈:“如今明国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秦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诸位请想,这天下英雄里,谁实力最强?谁得本事最大?”

    大明要亡,元老院要争夺天下,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但是还没有人这么明白的出来。众人闻言都是一凛,有些恍然大悟的感觉。

    “……我们做生意的宗旨,就是要帮元老院打胜仗!”

    “高老爷,”有个商人微皱着眉,语音嗫嚅:“你的话我还不大懂。”

    “那我就明白些。”高举答道,“只要能帮元老院打胜仗的生意,我都做,哪怕亏本也做,这不是亏本,是放本钱下去。元老院打了胜仗,时世太平,什么生意不好做?到那时候,你是出过力的,元老院自会报答你,做生意处处方便。你想想看,还有比这更赚钱的生意吗?”

    “这话得是,”开口的是粮行的丁掌柜,“纵然不给咱们什么好处,只要道路平静,百姓和熙,这买卖便做得。”

    高举见有人附和,趁热打铁道,“不将来的事,就眼前的:元老院自从肃清了闽越海面的海盗,如今福建的糖、茶、瓷和各种山货,不用绕路走江西下五岭,直接走海路来广东,价钱降了一半多――你们都想想,是不是这个理?”

    这番话虽然并没有完全服商贾们,但是至少没有刚才那么强烈的抵触感了。高举软硬兼施,最终各家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