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五节 制药厂(第2/3页)  临高启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药品和各种医用耗材依赖于化工部门的成就,而且需要太多的专用设备,特种材料,包括橡胶,耐腐蚀制品等,各种催化剂、试剂,很多很多催化剂是厂家的独门配方严格保密的。

    “抗生素可以动手试验起来了,”赵艳梅说,“我试试看培养下春雷霉素、土霉素和金霉素――这些抗生素的简易制取比较容易。制取之后先给农业部的动物用,毒性安全的话再在临床做人体试验。”

    “办制药厂需要很多化学品的。我怀疑除了炼焦油之外,化工部门何时能大规模投产。一些简单的药物或重要的药物还是用实验室慢慢的积累。apc还是可以用比较初级的方法制成的。这段时间能治疗常见病和战伤,能检验常见病原体就可以了,再加上搞一些计划、规则等,其它的目前都做不到。”时袅仁对这个问题比较悲观。

    刘三见他们都谈的差不多了,才开了口:“还有中药中医的开发利用,”他歇了口气,“我知道很多人对中医有看法。不过中医还是有许多验方是有效的。中药的配制也比较方便,卫生部门应该留意。”

    “这个我很赞同。”时袅仁说,“我早就想和你谈谈制药厂的问题,中成药也是制药方面的重点。”

    “是,一些好用的成药,尽量复制出来。比如诸葛行军散之类的东西,可惜云南白药这么好的东西配方是保密的。”刘三不胜惋惜。

    “明代有云南白药了吗?”

    “没有,1902年才有的。”刘三摇摇头,“大部分我们知道的特效中成药都是在清代才完成最终的配伍和炮制过程的。大概福建能买到片仔癀吧。”

    “这个不错。”河马说,“是中药里的消炎抗菌的圣药。”

    “效果的确不错,搞中药的人说这是明代的宫廷秘方后来流传到福建的。应该现在已经有了。派人到福建去采购的时候可以打听一下。要是知道哪里做的,干脆把人都绑回来。”

    “不一定要只盯着我们知道的中成药。”刘三说,“明代应该也有好用的中成药,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最好能和外事和情报部门联系,通过他们的关系去搜集一些中成药回来。我们拿到临床上做试验,就能知道效果好坏了,说不定还能找到改进的方式。”

    “嗯,嗯。”时袅仁表示赞同的点头。

    “还有,”刘三见院长对他的话很支持,话也多了起来,“要确保我们的中药材的供给。自制中成药少不了原料的供应,临高这里好像只有县城里有家药铺,我去看过了:品种不太全。我打听了一下:他们卖得药材除了少量是本地出的,多数都是从琼山和雷州进货来的。这里的药铺规模太小,几个主要的药市都没去过。”

    艾贝贝问:“你不是在农庄专门开辟了一个药圃吗?”

    “差得远了。”刘三说,“光药市上常见的中药药材有二千种。许多药材还要经过特殊的炮制。另外,象麝香、牛黄、犀角之类的名贵药物,不到药市上很难买到合用的。”

    “你是想去药市买药材?”

    “对!”刘三点点头,“我去也好,派人去也好,有些珍贵的药材还是尽早买了储备起来为好,现在是1629年,大概还算是明末比较太平的时候,以后世道越来越乱,药材贸易恐怕会中断。”

    “好,这事情我来协调。争取尽快拿个方案出来。”

    会上正式宣布成立了药品药具厂。这个厂由农委会和卫生部合办。所以厂长的格子比较高一些,由时袅仁和吴南海兼任正副厂长。常务厂长则由卫生部的赵艳梅担任,农委会则指派黄大山出任常务副厂长。这两个人恰好都是搞菌种。

    制药厂设在离农庄不远的河岸边。这里荒地多,又能借用农场完善的基础设施。而且现在穿越众中的大部分生物学人才也都集中在农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