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00节 新条件(第2/7页)  二战之我是蒋纬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校看着墙上的斯大林的画像,恶狠狠地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中队的这场大反击被称为“华北反击战”或“四省(冀绥察热)会战”,因战事爆发于93年底至939年初,正处冬季,所以也被称为“冬季反击战”或“冬季攻势”(原先历史上,在939年底至94年初也打了一场“冬季攻势”反击战,两场“冬季攻势”隐然间有种巧合的意味),该反击战包括丰镇战役、凉城战役、张垣战役、冀南战役、承德战役等十多场战役。该反击战在本质上是“政治性战事”,中队打这场仗,确实也为了收复失地、打击日军等,但更多的还是为了政治而打的,因为战事期间,中日一边打一边谈。国府高层知道此时并没有能力对日军展开战略性反攻或决战,打的目的是为了谈,从而“以战促和”,用战场上的胜利换取谈判桌上的更多成果,逼迫日本人在谈判桌上松口让步。

    中日“打架”,德国“拉架”,并且德国是在“拉偏架”。德国一方面继续大力援助中国,在战争期间继续大肆出售武器装备给中国,青岛港每天都“车水马龙”,悬挂卐字旗的德国商船络绎不绝,船上装满枪械、弹药、飞机、坦克、火炮,给南京军不断输血,对此,日本当局无可奈何,因为德日此时关系微妙,德国在拉拢日本,日本也十分动心,日本不敢一下子断绝掉德日联盟的希望,把德国彻底推到中国那边,所以日本不敢再攻击德国的商船,另外,德国方面也暗示日方,“如果日军攻击德国商船,德国海军将出售五十艘潜艇给中国海军”,日本人在战争期间算是吃够了中国海军潜艇的苦头,面对德国这种近乎恐吓的威胁,更加不敢轻举妄动;德国另一方面对日本采取“威逼加利诱”双管齐下的措施,软磨硬泡地要求日本对中国进行更大的让步,承诺对日本进行补偿,并保证日本会在“德中日三国联盟”正式缔结后获得远超过此时日本在中国身上获得的利益。

    战场上局势不妙,德国人又“胡萝卜加大棒”,这使得日本高层不得不再度松口让步。济州岛三方会谈中,日方起初愿意“只让出绥远省”,然后稍微松口,愿意“只让出河北省”,眼下,在德国的调停和斡旋下,日方的新条件是:可以让出河北省和北平市、天津市,或者,让出河北省和绥远省、察哈尔省。

    从让出一个省变成让出一省二市或三省,德国的苦心和血本没有白费,战场上的中人的奋战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日本人确实再度让步了。

    消息传到武汉后,蒋介石可以说是大喜过望,能拿回来河北和平津二市或冀绥察三省,不得不让他心花怒放,他个人倾向于第一份方案,也就是拿回河北省和平津二市,因为绥察二省都是“塞北苦寒之地”,政治价值和经济价值大不如平津二市,毕竟,北平是民国故都,天津是中国北方重要港口(绥察二省的自然资源其实是比较丰富的,但此时开发程度非常低,在后世,内蒙古的稀土储量位居世界第一,煤炭储量位居中国第一,产煤量比山西还略高点,只是质量不如山西。另外,二战时期,石油、钢铁、橡胶的重要性都超过煤炭,煤炭是重要资源,但不能说是最重要的资源。)。蒋介石的底线就是“恢复到七七事变前即可”,虽然蒋介石从未打算放弃东北四省甚至台湾地区,但他知道中国目前无力收复东北四省和台湾,所以他打算“先恢复到七七事变前再说”。七七事变后,中国丢掉了三省三市,拿回河北和平津二市后,那么,中国在七七事变后丢掉的国土就只剩下二省一市(绥远、察哈尔、上海),距离蒋介石的底线又大大地靠近了,蒋介石自然喜出望外。

    蒋介石很高兴,并且感到“很满足”,蒋纬国则很不高兴,并且感到“非常的不满足”,因为南京军连战连捷,所以他的新条件是:

    第一,日本归还部分中国国土给中国,要么归还辽宁省和河北省,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