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6 章(第1/4页)  创造超越的人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推销”他的理念,他要读书人有创作,所以会骂“长而无述”的原壤。

    还有,孔子不是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yù,不逾矩”吗?他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一样的表现,他并没有要年轻人“十有五而不惑,三十而知天命”啊!

    话说回来,如果孔子没有经历那许多,包括“在陈绝粮”饿肚子,和“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东逃西躲的“骆驼”阶段;以及“虽复一篑进,吾往矣”的“狮子”

    阶段,他又能达到“耳顺”的“婴儿”境界吗?

    佛界是要经过魔界达到的

    问题是,两千多年来,教《论语》的老学究们,会不会因为他们已经到了知命之年,于是教那些小小蒙童,也学着早早知天命?那些老师父们会不会也用他过来人的身份,教青春年少的善男信女早早有慧根、具慧眼,看透人间的众生相,甚至随着他遁入空门?

    想想,一个白头的老人,带着一堆小小蒙童,摇头晃脑地背“田园将芜兮,胡不归”,是多么讽刺的书面?

    日本的一休禅师说得好“佛界是要经过魔界才能达到的。”

    我从小去教会,发现那些小小就受洗、自认是罪人的信徒,远不如在风雪烟尘里打过滚,求得一世英名、闯得一番事业,然后“悔改”的信徒。

    信同样的上帝,受同样的洗礼,经过“骆驼”,受过苦、犯过错;经过“狮子”,逞过强、斗过狠的人,当他受洗皈依的时候,就是不一样

    一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无愁少年”,一个是“yù说还休,却道天谅好个秋”

    的豁达老人。“无愁”凭什么“说愁”?“没看”凭什么“看破”?mpanel(1);

    同样的道理,一个明明应该在骆驼阶段的年轻人,说他看透了、看穿了,遁入与世无争、了脱生死的境界,你信吗?

    就算那是真,你该为他高兴,还是悲哀?

    弘一大师的悟

    我再读了一遍陈慧剑写的《弘一大师传》,在前面作者用了一堆文字分析弘一出家后对妻子的无情,为什么老婆去看他,他就是不见。他是怕见了之后又舍不下,又勾起世间的情怀。如此说来,弘一的境界是高还是低?他的出家除了对他自己,对众生又有多少帮助?

    如果弘一不是经历了那许多风花雪月,爱过、恨过、流浪过、迷失过,他如果没在稀泥里待过半辈子,又能变成莲花吗?还有,假使弘一家里的生意不垮,他的经济情况没有突然恶化,他会那么早悟吗?

    当头棒喝!许多悟是因为遭了“棒喝”。“穷则变,变则通”,许多变通都是被“穷”逼的。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旁边也钉了两个强盗,其中之一对耶稣悔改,耶稣立刻对他说:“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问题是,如果这两个强盗没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是从耶稣的十字架下走过,他们会怎样说?

    行到水穷处

    我突然了解了王维的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以前总想像那么一个高人雅士,沿着溪流走,走到深山,坐下来,悠然地看烟岚升起。但是现在我觉得,那句诗该解释为“因为行到水穷处,没水了,没路可走了,只好坐下来看云起。”

    其实“婴儿”境界就是这么来的,那些“狮子”若不是得意时被杀了、病死了,他们总要等到“力不从心”或“时不我与”的时候,才渐渐走入“婴儿”。

    这没什么错,不同的身体状况本来就要不同的生活态度,这样才能快乐,才能好好过一生。青年时做运动员,中年时做教练,老年时做评论员,再老一点就做思想家。如果十八岁才拿到世界运动大赛的金牌,就说要退休,做评论员。这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