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然最后为朱允炆殉节而死,但那也不是他的本意啊,他是想着削藩成功,成为新朝代的大功臣,然后尽享荣华富贵,死后名垂青史的,谁知道碰上了猪队友,让朱棣打到了京城翻了盘,而他和黄子澄又是朱棣口中的头号奸臣,可以说,朱棣起兵借口就是杀他们两个,肯定不会招降的,这个时候不死也得死了。
齐泰面对他们君臣三人的称赞,只能在脸上堆起笑容,十分难受而又尴尬地应付着。
这个时候,朱允炆从桌子上拿出一份诏书,随手递给身边的太监,让他递给齐泰,道:“这是朕昨夜命方先生刚刚拟定的一封诏书,你将它带上,到了肃国,一并跟肃王去谈。”
太监接到朱允炆递过来的诏书后,立即转到台阶下面,将它双手捧着,递给齐泰。齐泰同样是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张开双手接过诏书一读,差点吓尿,一排冷汗从他的额头上直直地流淌了下来,猛然抬眼看了一下朱允炆,眼神中充满了惊恐,一脸不可思议地说道:“将肃王改封为吴王?皇上,请问这是谁出的主意?这能行得通吗?”
“是老夫出的主意。”只见方孝孺一脸得意地站在大殿上说出了这句话,一只手负在身后,另一只手不断地捋着胡须,脸上的表情十分自豪,显然是觉得自己出了一个锦囊妙计。
这就是建文帝所倚重的方孝孺先生的谋略,他自以为是地认为用这种幼稚的,骗三岁小孩子的方法就能克服强敌,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建文三年的时候,燕军攻略邯郸大名府,朱棣听说朱允炆已经罢免了齐泰和黄子澄,就假意上书请求朝廷停止军事行动,这个时候方孝孺就给朱允炆出了两条计策,第一是假意答应他,并赦免他的罪,让他立刻撤军回北平,等他回军的时候,趁机偷袭他。
第二是写了几道秘密诏书给出使燕军的使臣,让他在燕军中秘密散发,以祸乱燕军的军心。
当然,朱棣最后没有听朝廷的命令,那位使者到了燕军大营之后,就将诏书藏匿了起来,不敢散发,他可不是傻子,就凭你两句话,那些跟朱棣一起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的人就会相信?就会跟你一起反朱棣?
人都是有脑子的,你嘴上说既往不咎,等我们投降之后在算后账怎么办?更何况,建文三年的时候,朝廷对燕王形不成绝对的优势,他们跟着燕王可以吃香的喝辣的,投降了朝廷就是低人一等的反贼,只能苟延残喘。人做选择的时候,利益才是第一位的要素,若是让他们放弃跟着燕王的荣华富贵去投降朝廷做苟延残喘的反贼,那就只有一种可能,即朝廷已经对燕王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他们顺从就会死,朝廷若是没有实力将他们逼到无路可走,他们是不会走这条路的。
还有一次也是建文三年的时候,燕兵攻略沛县,烧毁粮船,朝廷处于劣势。这时候方孝孺就向朱允炆建议,利用朱高炽和他弟弟的矛盾,策反朱高炽,许以封王,最后,朱高炽将看都没有看诏书,就将诏书和使者一齐绑来送给了朱棣。
方孝孺能想出这种办法来御敌,实在是不知道他的脑袋里装的都是什么?先不说朱允炆和朱高炽只是堂兄弟,论血统关系,怎么能比得上他和朱棣的父子关系?就拿当时的形势来说,明明是朝廷打了败仗,处于劣势,朱高炽是世子,就算朱棣打下了江山,就算朱棣不喜欢他,就算朱棣很喜欢朱高煦,那朱棣也不得不立朱高炽为太子。
因为这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而朱棣起兵靖难所打出的旗帜就是恢复祖制,你连关于皇位继承法的这条最重要的祖制都不恢复,还谈什么靖难?还谈什么清君侧?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朱高炽放着十分有希望的太子之位不坐,非要背上一个背叛父亲的罪名去给你做一个藩王,那才叫脑子进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