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9章学问(求支持,求月票)(第2/4页)  大明铁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右,即便是同情,但……这种牺牲是值得的,对于国家而言,他们的牺牲是有价值的。

    从黄河大坝上往河边走去,一里地,走了好一会才到地方,在河边,朱明忠看了一眼河水,然后道。

    “一个碗或者茶杯。”

    随后,朱明忠没有假任何人的手,而是自己在河边,弯着腰取了一杯水。

    “你们看这水……”

    举着玻璃杯,朱明忠回头看着身后的朱大咸、钱磊以及几名工部、户部的官员,然后道,

    “这水像是什么?”

    “回陛下,水似泥浆。”

    “陛下,自古以来,皆言黄河水一碗水,半碗泥,”

    “那这泥是从什么地方来的?”

    看着朱大咸、钱磊,朱明忠反问道。面对这两个问题,他们两人顿时变成了哑巴。

    “回陛下,这黄河的泥沙,大抵上都来自陕西,陕西北部土地荒芜,雨水侵蚀使得水土流失混入河中,最后汇入黄河,”

    出来主动解释的是工部屯田员外郎朱章培,在历史上,他应该在数年前死于“哭庙案”。不过,因为郑成功的北伐成功,让历史上的“哭庙案”消失于历史中。

    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哭庙案”,实际上,在兴乾三年废除科举时,同样也有“哭庙案”。

    “哭庙”是苏州一带流传已久的习俗。当地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来自殷实之家、读书人成为一股重要的社会监察力量,当官府有不法之事不当之举,士子们每每聚集文庙,作《卷堂文》,向祖师爷孔圣人哭诉后,更召集民众向上级官府申告,在明朝,人多势众的“哭庙”申告往往能令官府不敢视而采纳。但是在新朝老皇历撞了南墙。在朝廷诏示天下废除科举时,苏州同样也上百名秀才“哭庙”,不过与另一个顺治十八年的“哭庙案”导致包括十八名举人、秀才在内的一百二十一人被杀不同。这一百九十多名秀才,被以“聚众闹事”为由革除功名,流放海外。

    对于此,人们或许惊讶于兴乾朝的“严苛”,但是相比满清的暴虐,已经让他们长松了一口气,毕竟,当初包括已经出仕的朱章培都以为,那些人至少带头的会被斩首。

    不过,也正是从那个时候,朝廷明确的告诉天下的读书人,他们可以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表明意见,也可以通过正规渠道递交请愿书,但是想用“哭庙”申告的方式要胁官府,那是绝不可能接受的。即便是有理,也要先追究其违法行为之后,再处置其它事物。

    老皇历在新朝是行不能的!

    这一点,对于早在南京就已经重归明廷的朱章培而言,自然很清楚,这同样也是他以半百之龄,重新学习实学的原因,至少这“水土流失”就是一门新学问。不过,对于这门学问,显然钱磊、朱大咸都是外行。

    “朱章培,你继续……”

    “臣遵旨。”

    得到陛下的许可后,朱章培继续道。

    “陛下,这“水土流失”是门新学,不过,虽是新学,也是古来有之……先秦时称之为“平治水土”……古之先贤对森林可以保持水土的认识很早就有这种观念。……“知林,大君之宜。吉”;“禁林。贞吉”;“甘林。无枚林利;既忧之,无咎。”把禁止砍伐森林看作是“吉”的表现,把肆意破坏森林看成是“凶”的行为。可见,古代先民们早就认识到森林植被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

    朱章培的回答,让朱明忠深以为然的点着头。虽然是穿越者,但是朱明忠却不是那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在科学上当然有领先时代几百年的知识,不过在一些学术上,他只能给予一些启示,至于后继的发展,还需要依赖这个时代的人们自己发展。就像“水土流失”一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