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3章 求贤(第二更,求支持)(第2/3页)  大明铁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王有心了。”

    李明和说着,一边将手中提着的兔子和肩膀上背着的火铳递给儿子,然后转过脸来对朱伦圻说道。

    “若是大王不嫌弃的话,就到家里去吧,就在前面。”

    朱伦圻便跟着李明和,来到一座宅院门前。一道石筑的围墙,围出一个宽敞干净的四合院来。

    李明和指着大门说道。

    “请进吧,这就是寒舍。”

    朱伦圻迈进门槛。正面四间是坐北朝南大瓦房,两厢六间侧房均为高梁秸盖顶,庭院里有一大块被雪盖着的菜地里种着大白菜,一群鸡鹅在菜地边嬉戏。四合院里洋溢着浓郁的农家气息,不过他也注意到,那高七尺的院墙内侧有供人行走的突台,就连墙上也有火铳射孔,这些都显示着这里与寻常农家不同。

    “下雪了,地里没活,几个长工都回乡了,家里现在没有。”

    李明和边说,边将朱伦圻带至正房边,指着右侧的一间房说。

    “这是我的房,我们就在这里说话吧!”

    房!

    一个出身行伍的人,居然有房!

    进入房后,朱伦圻就看到房左边墙壁边摆着一长条架,上面整齐地放着百余册籍。比起王府的房来,他的大概不及百分之一。

    除了想象中的兵、地理以及农事等实学籍之外,朱伦圻还意外的看到了四十三经,而且都有反复翻阅的模样,而与之相比颇为唐突的是墙上挂着的火铳,

    面对这房里的以及墙上的火铳,沉吟良久,朱伦圻心里想到。

    “看来,这关外军伍之家,确实有其不同之处。”

    他回过头来问道。

    “听说像李队长,这样的勋士之家的子弟,要进学校读是吗?这学校与社学又有何不同?”

    “学校其实与社学相比,倒也没有什么区别,这关外不比关内,村落少,人丁稀各家子弟先在家自学,十岁后入学校读,寄宿于学校内,与普通的社学相比,这些学校偏重兵事,毕竟,将来他们总是在服役的,这是为臣子的本份,我等受陛下封赏授田,自然应该为我大明守土。”

    朱伦圻看到李明和提及此事时,神情非常平静,按照《大明军律》,军人入役三年后,如无战事就可以退役,但是退役后,直到其子嗣入役前,都是在乡军人,需要随时响应征召。

    授兵以田,领田之家,世代为兵。

    这一点看似与高皇帝没什么区别,可实际上区别却大了。现在大明并没有军户,所有的兵户,不过只是一个说辞,他们只需要于军中服役三至五年,然后退役为在乡军人,而作为服役和在乡侯命的回报,他们得到一块只能传给长子的军业田。

    就是这块军业田区别着兵户与普通百姓——他们的长子在接受军业田的代价同样是服役三年,直到其子再次入役,才从在乡名册中除名。

    如此往复循环,大明得到的是千百万世代服役的兵卒。看起来与军户没有区别,可是从军业田的分赏继承,再到从军考核等等,都有极为繁琐的规定。也使得大明无需为兵源发愁,而且可以通过层层选拔得到优质兵源。

    “所以,保命的家什,总是要多学一些。”

    “这是当然,这是当然。”

    朱伦圻点头之余,指着架上的说道。

    “不过李队长,家里放这么多,必定是希望将来领公子能够考取军校吧。”

    对于普通的军人世家来说,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通过考取军校成为军官。

    “总是要多读一些的。”

    李明和回答道。

    “无论是将来能不能成为军官,多读些,总是没错的。将来,无论干什么,总离不开这些,作为军人,也要识字,只有识字,读,才能明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