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章 三代之盛(第2/3页)  大明铁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因弘扬实学,所以经学、八股尽废,如果行封建之制,这天下的人才,就如春秋战国时一般,此所不容,可往他所,在此国混不下去了,可以到别国去。你们说是不是,到时候,可就不仅仅是君择臣了,臣同样可以择君嘛。”

    “什么?”

    原本还只是夷地封邦建国好处叶适之顿时惊呆了,吕留良、李从来也惊呆了。无论是叶适之说什么都不会让他们更加吃惊了。

    “君可择臣,臣亦可择君……”

    此时的李从业显然已经忘记了这位的身份,他喃喃自语着,尽管神情呆滞,但是目光却显得有些狂热。

    “哈哈,臣亦可择君……”

    李从业忽然站起身来大笑着,他甚至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如此,如此……我大明必将再,再现三代之世,再现三代之世!哈哈……”

    何为三代之世?

    不正是分封之始吗?

    但凡是任何一个读书人的心中,都有一个“三代”的梦想,在他们心中,三代无疑是古往今来最完美的时代,也正因如此,当李从业笑喊出这句话后,所有人都看着他,

    “哈哈……三代之世!”

    李从业忽然睁开眼睛望着那位公子纵声大笑着。

    朱明忠却只是冷冷的望着李从业并不说话,他的姆指在杯边轻轻的划动着,整个人都在那里沉思着。

    思索着什么?

    思索的自然是某种程度上的竞争。

    君可择臣,臣亦可择君!

    春秋战国时为何学说纷云?正是因为人才以及学术的流动,欧洲在近世,为何崛起,也正是因为相比于的中国的大一统,分裂的欧洲人才的流动是积极的,学术以及科学上的竞争是激烈的,而这一切,恰恰是大一统的王朝所不能提供。

    大一统的王朝固然阻止了分裂与混乱,但是同样也带来了学术上的自负与停滞,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兴儒学罢百家,就是某种学术上的大一统,而这一种大一统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对于统治者而言,百花争鸣的学术思想,同样也是危险的,为了便于统治,古人总想找到一个捷径。所以,他们选择了罢百家,大帝国的统治者,不仅需要大一统的天下,同样也需要大一统的受他控制的学术。

    这是好事吗?

    对于统治来说,是好事,因为学术和思想是受他控制的。但是对于文明发展来说,这是好事吗?

    作为皇帝,朱明忠当然不能仅仅只考虑文明,实际上,作为皇帝,他甚至变得更加自私了,过去,在反清的过程中,他考虑更多的是文明的延续,甚至考虑到在海外延续明。但是现在,作为皇帝,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让他的帝国千秋万代。

    自私是人的本性。

    也正是这种本性告诉他人,封国建邦是天下混乱的开始。统一不容易,不能设立不利于统一的封建制度,统治如此幅员广大的帝国必须保证中央集权,绝不可分权。

    可另一方面,另一个声音同样也在告诉他,于夷地封国建邦,并不是坏事,至少可以像周天子分封天下时一样,让明借着分封再一次扩散,南洋以至于整个世界,都将会受到汉文明的洗礼。

    就文明的发展来说,这种扩散无疑是符合汉文明利益的。同样也是符合国家利益的,毕竟,自此之后,大明都不需要再负担宗室的开支,而且可以获得“藩屏中央”好处。

    可是,这真的最好的选择呢?

    “为避免藩王割据,可以设立“藩禁”,两藩王就封后不经朝宫奏准,不许叙会相见,藩王就封后,不经特许不得还京入朝……”

    这边因为“三代之世”激动不已经的李从业话,更是适当的补充了叶适之之前的不足之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