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7章 忠烈祠(第二更,求月票)(第2/3页)  大明铁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一声当得起之后,朱明忠的视线透过那人高的松柏,语气沉重的说道。

    “你看看,看看这些墓碑,23700余人啊,当初宿迁这一仗,死了这么多人,谁记得他们?搁在史书上那些人会怎么记?永历十四年,朱明忠领兵七万与宿迁大战达素,歼敌近十万,如此数笔,既已经交待此事,这两万多弟兄的姓名,有谁人记得?他们可都是有名有姓、有家有口活生生的大活人啊,可现在呢?”

    看着那一块块白色大理石做成的墓碑,朱明忠想到了那墓碑下方埋葬着的尸体,他想到了当年于盐场招募盐丁时,那一个个试图用性命脱籍的盐丁,他的心底不由的一阵刺痛。

    这些人为国家、民族献出了生命,可是他们又得到了什么样的报呢?

    在史书上吝啬于只言片语去描述他们,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只有将帅的用兵如神,从来没有兵卒如何如何。谁又曾记得那些小人物?小人物是悲哀的,可正是这千千万万个小人物支撑起了这个民族,支撑起了这个民族从远古一直传承至今。

    “评价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

    道出这样的一句话后,朱明忠并没有注意到身边的朱大咸,此时已经陷入了沉默,他知道,这个时代的并不能理解他为什么会看重这些普通的兵卒,会如此的厚待他们。

    “大王,忠义军将士能得大王如此厚待,虽百死亦无撼。”

    看着这片墓地,朱大咸想到了当初在南京,在通济门,当时朱明忠是如何为阵亡的将士守灵,如何为他们送行,后来在通济门那些兵卒之所以愿意追随朱明忠,义无反顾的渡江北伐,不正是因为从没有人像他一样尊重他们。

    而尊重,正是眼前这种厚待!

    “只怕到时候,会有人称于礼不和吧!”

    朱大咸的心里暗自寻思着,或许将来设立如西汉之麒麟阁,东汉之云台,唐朝之凌烟阁或宋代昭勋阁亦或者将功臣请入功臣阁,尚为人所接受,只是这供奉着所有阵亡官兵的忠烈祠,将来请皇上或太子每年亲来祭拜,肯定会引起一番风波。

    即便是在修忠烈祠时,亦已经有人言称经略是厚此薄彼。是为收买人心。

    不过对此,淮王从来都是一笑了之,甚至说笑道。

    “若他们觉得我是收买人心,也可像我一样收买人心便是了。”

    不过朱大咸当然不会提及这些事情,陪着淮王往忠烈祠走去的时候,看着那触目所及,绵延数里的一座座白色的墓碑,朱大咸的心思同样有些沉重,这里已经埋藏了三万余名官兵了,此次北伐之后,不知又会埋藏多少忠义军将士。

    心思浮动间,朱大咸想起前些日子自己同钱磊等人讨论,于是便试探着说道。

    “大王,如今我大明将士正可谓是锐不可当,而清虏之势亦远不如昨日。直捣黄龙之日可以说是指日可待,那满清亦不过只是些化外蛮夷。有道是不战而曲人之兵方为上策。以臣之见,他日大军北伐直隶时,想来也可对其来个恩威并施,迫使清虏归还京师退出关外。如此既可减少我军伤亡,亦可让京师完整无缺重归大明,况且也能让我中原百姓少受刀兵之苦,早日过上太平日子。”

    当初他们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所出于的立场非常简单,是为了天下的百姓,为了让这战事尽早结束,所以,他们主张“恩威并施”,从而保住京师。

    朱大咸的建议,让朱明忠直接摆手说道。

    “平臣此言差矣,别说现在满清没的派使节来,即便是他们派了使节过来,本王亦不可能与其议和。当年烈皇尚不允之事,本王焉能允之?”

    朱明忠的答可以说是非常直接,甚至压根都没有任何挽的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