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7 章(第1/4页)  交际与口才全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口上,防止他们逃掉。

    我们无意贬抑这位主教,他是不折不扣的学者。在一群宗教人士面前,他很可能声势夺人,功力尽见,但对这些军人却失败了,而且是全军覆没。何故?他不了解他的听众,也显然不知道自己讲演的确实目的,亦不知如何达成它,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使自己的演讲具体化。

    那么,讲演的目的是什么呢?如何使演讲具体化呢?我们就以林肯总统演说生涯里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这些吧。

    很少人晓得林肯曾经发明过一种装置并获得专利,这种装置可将搁浅在沙滩或其他阻碍物上的船只吊起。他在自己律师办公室附近的技工店里,制造了这种器械模型。遇着朋友上办公室来瞧模型时,他便不厌其烦地讲解。这种讲解的主要目的,便是说明情况。

    当他在盖茨堡发表不朽的讲演时,当他做第一次和第二次总统就职讲演时,当亨利?柯雷过世,他就其一生发表演讲时,在所有这些场合里,林肯的主要目的都在增强听众的印象,使人信服。

    他对陪审团讲话时,是想赢得有利的决定。在政治讲演里,是想赢得选票。他的目的,在这时便是获得行动。

    林肯在当选总统的两年前,曾准备了一个有关发明的讲演,他的目的是想使人们快乐,至少,那是他原先的目标,可惜没有成功。他想做个通俗演说家,结果在这方面却是挫折连连,有一次在某镇里甚至没有任何人来听。

    可是他在别的演说上却出名地成功,其中一些已经成为人类语言中的经典之作。原因何在?主要的是他在这些演说里晓得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并晓得如何使自己的演讲具体化。

    许多讲演者不注意使自己的演讲具体化,未能把自己的目标与讲演对象的目标相配合,以致手忙脚乱,言语拙误,招致失败。

    这里有一个例子,一个美国国会议员曾在纽约马戏场被观众吼叫、发嘘声,迫不得已而离开舞台,因为他很不明智地选择了做说明xìng的讲演。他告诉听众,美国正在如何备战。

    他的听众可不愿意挨训,他们要的是娱乐以及讲演者本人的真实想法。他们耐心而礼貌地听了他十分钟、十五分钟,希望他的讲演快快结束。可是他不停地讲,喋喋不休,讲个没完。耐心没有了,观众不愿再忍耐了。有人开始嘲讽xìng地喝彩,其他人接着跟进,一刹那,就有上千人吹起口哨,吼叫起来,但这个讲演者真是愚蠢,麻木到感觉不出观众的心情,仍在闷着头继续往下讲,这下可惹恼了他们,于是一场混战登场。观众的难忍,上升为怒火,他们叫他安静下来。于是,狂烈的抗议声愈来愈大。最后,观众的号吼和愤怒淹没了他的话语,二十尺以外他就无法让人听到了。所以他只有放弃,承认失败,羞辱难当地退下。

    请以他的事例为借鉴,使自己讲演的目的适合听众与场合,使自己的演讲意图和演讲内容具体化。如果他事先斟酌过自己的具体目标是否符合前来参加政治集会的观众的目标,他就不会惨败了。

    是否有方法可以具体我们的演讲目的和材料,使我们有最佳的机会,一挥便击中我们的听众呢?

    一九三○年,卡耐基口才训练班在全国各地开始受到欢迎。由于班级人数庞大,他便对学生的演说采取两分钟的限制。如果讲演者的目标只在欢娱或说明,这个限制对讲演便不造成影响。但是,等课程进展到要鼓励听众采取行动的演说时,就不一样了。若是采用老套,即序言、本文和结论的形式,这是自亚里斯多德以来为众多讲演家所遵循的组织型态,便会使激励听众行动的讲演无法施展。显然,这时就需要一些新而不同的东西,以使学员能有个稳当的方法,在设定的两分钟里得到结果,并获得听众的许可。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卡耐基分别在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