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32 章(第1/4页)  交际与口才全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它为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到类似润滑油的作用。

    借口还可以借助于某种媒介,很艺术地创造出来。比如,电话就是一个极好的工具。

    一个语言罗嗦,但你又不能得罪、怠慢的人在你的办公桌前滔滔不绝地说着无用的话,你没法让他停下来,也不能谁托有急事而跑开。这时,你不防写个小纸条递给身边的同事:“到隔壁打个电话给我。”

    几分钟后,电话响了,你边听边说:“什么?马上去?不行,我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客人,他的事很紧。什么?非去不行……好吧。”

    于是,你可以非常抱歉地送走那饶舌的来客,而且也没有伤害他的自尊心。

    借口不是欺骗,欺骗有明显的损人利己的xìng能,而借口没有。借口是一种非常有用的说话技巧。

    讲究先说和后说,这也是一种说话的艺术。某校有个班主任谈到,有一天,他们的高一(二)班和(四)班进行篮球赛,两个队打得十分激烈,结果,高一(二)班赢了。

    第二天一早,学校布置纪律和卫生检查,高一(二)班同学仍在兴奋之中。他们以为今天的班主任讲话一定讲昨天的球赛,没想到班主任一上讲台,不说这些,而是说:“我们班算什么先进卫生班?桌子没有擦,楼道脏土没有扫。现在,留下一些人立即搞好卫生,其余上cāo。我们篮球比赛夺了魁,卫生、纪律也得搞上去。由于大家陶醉在球赛的胜利之中,所以先给他们泼点冷水,叫他们看到其它方面的差距,这是有好处的。

    先说后说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思想观点,战国时代。齐王派了一名使者去拜访赵威后。问候信还没有拿出来,赵威后就抢先向使者表示对齐国的关心。

    赵威后说:“贵国的收成好吗?”老百姓好吗?齐王好吗?

    使者听了很不高兴,说:“齐王叫我来拜访您,是一番好意。

    您不先问齐王好,倒是先问收成,又问老百姓,未免先贱后贵吧!”

    赵威后说:“你说错了,收成不好,老百姓怎么能好呢?

    老百姓不好,君王哪里能好呢?我这样问有什么不对呀?难道要我舍本逐末吗?”使者听了,无话可答。

    赵威后问话的语序是先收成后百姓再齐王,这是按先重后轻的逻辑顺序组织句子的。使者也是如此,只是使者认为最重要的是齐王。一颠一倒,表达出两种对立的思想立场和政治见解。

    以前有人查一宗贪污案,因查无实据,难下结论,就批发“查无实据,事出有因”八个字。后来,换了另一个人去办此案,因受了贿赂,就把这句话改成“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于是贪污犯就变得一无罪责了。

    先说后说还可以表现一个人的思想修养。在某学院召开的北京口语调查座谈会上,王先生说:“你们用录音办法大量进行北京口语调查,已经整理出一百多万字的资料,这是很不容易的。”接着,王先生批评这项调查书面化和普通化的倾向比较严重。末了说:“我们搞了一份北京话的会话材料,口语色彩比较浓厚,送给你们参考。信息共享嘛。”

    不管有意无意,批评别人的工作之后再说自己的口语材料有价值,无异于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给人一种飘飘然的感觉。

    从说话的策略考虑,如果把“我们搞一份会话材料,奉献给在座各位,跟大家进行jiāo流,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这段话说在前,把批评别人工作中的缺点说在后,调换一下说话的位置,那就比较得体了。别人也比较容易接受批评。

    总之,说话是要讲究什么先说,什么后说的。

    在面对面讲话的过程中,如果达到了讲话的目的,那就该及时结束谈话了。

    当然,讲话的目标直接影响我们同对方讲话的时间或方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