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九、东汉初中原、西域建筑小议(第1/3页)  定远侯班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两汉四百年,是汉民族建筑的青年时期。由于年代久远,地面上留存于世的汉代建筑大约都在河西、西域。汉长城如伏地长龙在黄沙戈壁上逶迤向远方,障亭要塞、烽燧烟墩在寒风中巍峨矗立,它们是岁月的年轮,依稀在向我们诉说曾经的铁血、辉煌与荣耀!

    汉长城与汉代障亭要塞、烽燧烟墩之所以留存两千余年,是因为它就地取材,都是抟沙土、间以红柳、荆棘、白草夯制而成。汉代是中华民族的鼎盛年代,是当时世界四大帝国之首,但其余的地面建筑无一留存,原因是秦汉尚木质建筑,即便是秦咸阳的咸阳宫、东汉雒阳的南北两宫,是当时世界的建筑瑰宝,让项羽和董卓一把火烧了后,留给两千年后后人的,便只有史籍的描述和深埋于地下的高台地基。

    考古证明,项羽没有烧过阿房宫,他烧的是咸阳宫。前汉的未央宫,也曾被更始军火烧,东汉自光武年代起即开始修葺,后历代不断维修,但到唐末还是彻底沦为废墟。

    好在史籍中关於秦汉建筑记载颇丰,让我们能一窥恢宏的秦汉遗华。

    到秦汉时代,中国建筑组合与结构已日臻完善,虽然至今未曾发现过一座幸存的汉代木构建筑,所幸佐证资料丰富,史载清楚明白。比如前汉未央宫,《三辅黄图》等有细致描述。东汉雒阳汉宫,《河南志》等记载也较详细。对这两座帝宫,最可靠的描述是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两京赋》,当代人记当代事,文华传千古,也让后人能想象出帝宫当年的气度和恢宏。

    西汉帝国的大朝正殿便是未央宫,建于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由丞相萧何亲自监造,是汉帝国204年间的政治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皇宫。它也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之一,总面积比北京紫禁城大六倍。宫内亭台楼榭、山水沧池布列其中,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宫城建筑的基本格局!

    东汉雒阳汉宫历史更为悠久,它是在成周王城基础上兴建。光武大帝刘秀定都洛阳后,一直以秦丞相吕不韦修筑的南宫却非殿为汉帝国朝堂正殿。永平年间,汉明帝建崇德殿为南宫正殿,又大规模修建北宫,并修葺北宫东面的永安宫。张衡在《东京赋》中记载道:

    “逮至显宗,六合殷昌。乃新崇德,遂作德阳。启南端之特闱,立应门之将将。昭仁惠于崇贤,抗义声于金商。飞云龙于春路,屯神虎于秋方。建象魏之两观,旌六典之旧章。其内则含德章台,天禄宣明。温饬迎春,寿安永宁。飞阁神行,莫我能形。濯龙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被涯。渚戏跃鱼,渊游龟蠵。永安离宫,脩竹冬青。阴池幽流,玄泉洌清。鹎鶋秋栖,鹘鵃春鸣。鴡鸠丽黄,关关嘤嘤。”

    这里的“德阳”便是指德阳大殿,是北宫的正殿,也是永平之后东汉帝国一百余年的政治中心。范晔在《后汉书》中记述道,德阳殿“周旋容万人。陛高二丈,皆文石作坛,激沼水于殿下,画屋朱梁,玉阶金柱,刻缕作宫掖之好,厕以青翁翠。”

    汉人视死如生,视亡如存,死亡不过是到了另一个世界。按照中国考古学重视实物的思维惯性,我们可从汉代墓葬规制推测房屋建筑格局。

    根据汉代考古情况看,汉代墓室一般为屋墓,外廊或庙堂、外门、石阙,墓内庞大的石柱、斗拱、画像石、画像砖与明器,都是对死者生前居住房屋、木构建筑局部或建筑组群布局的整体模拟,足以丰富我们对汉代建筑的认识。

    木构楼阁是木构建筑成熟的标志,在明器中常有三四层的方形阁楼(如绿釉三层陶望楼),每层有斗拱承托的挑檐,其上置平坐阳台,满足遮阳、避雨和远眺的要求,造型凹凸有致,虚实相生。门阙是表示威仪等第的建物,用於墓前和祠庙前,现存东汉石阙30座,以四川的高颐墓阙最精美,也是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