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五、汉代饮食——关于主食(第1/2页)  定远侯班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远古时代,主食花样不多。到汉代时,随着农业和发展,作物日益多样化,主食也日益丰富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

    1.饭

    “食”与“反”联合起来表示“二人对食”,因此饭的本义为“夫妻对食”。《说文》又有“饭,食也。从食,反声。”因此,饭又泛指能充饥的主食。

    饭由谷物制成,麦饭、梁饭、米饭等等。《礼记·曲礼上》有“毋抟饭。”汉·刘向《列女传》则有“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的记载。

    也就是大约从战国时代起,饭主要指米饭。

    中国水稻种植有上万年,稻米制成的主要食物,理应是米饭。当然最早可能是焙熟,也就是炒熟嚼食。可以设想一下,某一天我们一个先人用水一煮便成了稀饭,又有一天水放少了,于是成了米饭。稀饭、米饭无疑是最容易制作的主食,没有理由怀疑先人的智慧。但米饭的历史竟然无人能说清,现在史学界真是走进一个怪圈,地下未挖出的便一概不能定论,外国人不承认的便不登大雅之堂。

    饭还有一种吃法叫饡(zàn,读赞),《说文》解释,“以羹浇饭也。”《楚辞·九思·伤时》说“时混混兮浇饡。”王逸注,“言如浇饡之乱也。”由此看来,所谓饡,也就是与我们今天的盖浇饭差不多。

    2.糗(qiǔ,读秋,上声)

    所谓糗,指炒熟的米、麦等谷物,类似现在的炒米、炒豆、炒玉米等,炒熟后再舂或碾成粉也叫糗。糗也称为餱(hóu),有些文献又写作糇。

    糗是军粮,《尚书·费誓》有“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刑。”(峙:chí,预备。乃:你的。逮:及)《国语·楚语》有“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同馐,赠送食品)子文。”

    糗便于携带,不需要升火做饭,所以常作行路之粮,更主要是作军粮。糗既熟,可以省去每餐举火之费,所以糗也是秦汉下层人民主要食物。食糗还是俭朴的生活态度,《费誓》中说“峙糗”即为出征,而《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吃)草(指粗劣之食如野菜等),若将终身焉”,则是说舜一生俭朴,过着一般老百姓的日子。

    大约到了唐代,“餱粮”渐渐泛指一般糊口之物。白居易《采地黄者》有“采之将何用?持之易餱粮。”柳永《煮盐歌》则“自从潴卤至飞霜,无非假贷充餱粮。”这里的餱粮就是指一般的食物。

    3.糒(bèi)。

    糒究竟指什么还有争议,有人认为是焙熟的米,笔者以为大错特错。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大将军(卫青)使长史持糒醪(láo,读劳,浊酒)遗广。”《汉书·匈奴传下》有“胡地秋冬甚寒,春夏甚风,多赍(jī,携带)鬴鍑(fǔfǔ,鬴同釜,釜鍑都是锅),重不可胜,食糒饮水,以历四时,师有疾疫之忧。”用炒熟的米酿酒,未见史载,闻所未闻。

    糒醪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现代酗米酒的过程能提供启发,米(糯米或粳米)经蒸煮、摊凉后,浸米水,在缸内糖化与发酵,发酵完成后再压榨出酒。因此,糒醪就是用蒸煮后的米酿造而成的浊酒。

    笔者认为,所谓糒,就是指煮好的米饭凉干,作为行路时的干粮,并作为战国至秦汉时代军粮的重要组成部分。便于保存,携带方便,兑水即食。《周礼·廪人》记载,“凡邦有会同师役之事,则治其粮与其食。”郑玄注:“粮谓糒也,止居日食,谓米也。”《庄子·逍遥游》说,“适(往)千里者三月聚粮。”要走千里路就须准备大量的糗糒,因此三个月前就要动手。

    糗与糒都见水膨胀,容易吃大了出事,因此不能多食。《后汉书·隗嚣传》,“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而死。”糗糒不易消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