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七章 朝局变动(第2/3页)  龙出南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拥兵自重的诸王虽颇有微词,但是太祖皇帝的决定又容不得他们说话,所以诸王虽然各怀心思但无一人敢轻举妄动,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侄儿朱允炆在朝堂之上渐渐崭露头角。

    早年太祖皇帝为了御敌防患,曾经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坐镇一方,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

    秦王、晋王相继去世后,只剩下燕王、宁王两藩如日中天,此时此刻朱棣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若无朱允炆存在的情况下,燕王朱棣就是最合法的皇位接班人了。

    朝局的诡秘阴云,马和虽然了如指掌,但是马和却没打算掺和进去,一来自己人微言轻二来君子明哲保身。

    虽然马和对叛逆之事不是那么的赞同,但是他身为朱棣的心腹重臣,又受朱棣的知遇之恩才有今日,他的师父道衍更是朱棣的肱骨之臣。若有一天朱棣兴兵,马和必然是会无条件的跟随朱棣的。更何况梦中的史书早已经说明了,朱棣起兵后击败了建文帝自己登上了帝位,若真到了那一天的话,以马和与朱棣的交情飞黄腾达什么的自然是唾手可得。

    马和虽然对功名利禄并没有太多兴趣,但是他一直心系海上心系故乡,期盼着有着一日能够实现父亲的宏愿同时完成自己出海远航的梦想。

    庙堂里的勾心斗角马和虽然不惧怕,但是那种费力又伤神的事情,马和才不屑于参与其中呢。勾心斗角什么从大局观上看无非只是小道儿,纵然你这次斗赢了,下次依旧是一着不慎就可能满盘皆输。说白了勾心斗角的人其实就是依附别人实力的人,根本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只能为了生存跟一个与自己同样可悲可怜又处在对立面的人拼斗个你死我活。

    马和对于庙堂上的角逐虽然不敢小觑,但绝对不会苟同的,他自己虽然暂时依附于朱棣,但是马和早已看透这绝非长久之计,再牢靠的强大盟友也不如自己有实力来的安稳。依附朱棣混个达官权贵自然是轻而易举,但是马和却不打算一辈子都依附别人,总有一天马和要离开朱棣的,离开不等于是背叛,但是却也不会再受朱棣限制。

    马和始终坚信个人的力量才是最大的倚仗,如果你自己真的足够强大,违抗皇帝又如何?臣子们忌惮皇帝只是因为皇帝的力量臣子们无法抗拒,如果臣子的力量根本不在皇帝之下,那么到底是臣子忌惮皇帝还是皇帝忌惮臣子呢?

    一时为臣,并不代表着一世为臣。马和早已经想好了,等他帮助朱棣登上帝位之后,就请命出镇海关,到时候不但可以组织舰队出洋远游还可以渐渐壮大自己的势力,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不朽王国,这样的话就算是有朝一日与受到了朝廷的猜忌,也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周全。

    付友德、蓝玉当初虽太祖皇帝一起征战天下,他们与太祖皇帝的交情都不在马和与朱棣之下,但是他们或是不知收敛骄横放纵,或是功高震主被皇帝猜忌总而言之最后都是落得个满门被灭的下场。虽然不敢说朱棣日后也同样对待自己功臣下属,但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未雨绸缪总比亡羊补牢要好上许多。

    君臣之间的事,一旦亡羊恐怕就再无补牢的机会了。当皇帝认为你是威胁的时候,哪里还会管你是否清白。刀俎鱼肉并不是青白说的算,而是强者说的算。

    朱允炆掌控庙堂后,太祖皇帝选贤举能尽心辅助储君,朝廷对藩王拥兵自重一事都十分的忧虑,但是太祖皇帝没有命令,朝廷虽然不满藩王独霸一方,但是也不敢妄下定论打击藩王。

    但是马和却看得很明白,如今太祖皇帝顾念父子之情,不愿对儿子动刀兵,一旦太祖皇帝去世朱允炆继位称帝,那么朝廷绝对无法容忍藩王拥兵自重的。所以在马和看来朝廷削藩是迟早的事,说不定太祖皇帝还会在遗嘱之中秘密谋定此事。太祖皇帝戎马一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