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章 在酒吧的际遇(第1/3页)  追寻271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边媛的召唤下,部里正埋头苦干的同事们很快都聚集到一起,簇拥着望向她桌面笔记本的屏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全国地理图示,最为明显的是有一条大红色的斜线,自中国左下角地理位置的西藏,历经陕西、四川、山西、唐山,直至中国右上角地理位置的辽宁,完完全全是一条笔直的醒目斜线将中国齐刷刷的一分为二。

    网页的标题豁然是《震惊新发现!一条未知地质断裂带“鸿裂”?!》。作为科研人员的我们无可否认,这条网页发布的信息无论从主题、标点符号的郑重和规律性的配图已满足抓眼球的所有素质。大家的兴趣立刻爆发了,一目十行的一个劲儿的催促边媛赶紧pagedown,看的慢的不住的说,等等……哎,再等一下,还没看完呢,照顾一下嘛。都忘记了院里人手一本的标配了。

    是这样的,这则信息的发布者是李金蔚,啊,这样说不准确,应该说李金蔚是这个发现的发现者,我们刚才看到的信息是网页转发。内容大体是说明在中国地下可能存在一条横穿中国的地质断裂带。这条地质断裂带,其将之命名为“鸿裂”。“鸿裂”沿线附近发生了很多7级以上地震,并且烈度极高,破坏率极大,并且还是一条矿藏丰富的地带。

    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的地质破裂走向与“鸿裂”惊人的一致。自四川的都江堰、汶川、茂县、棉竹、北川、平武、青川、甘肃的文县、直到陕西宁强竟然也基本处于“鸿裂”断裂带上。

    哦?确实,在屏幕上的这条映入眼帘醒目的红色纵贯线附近我知道确实属于矿藏相对丰富的,地震带、矿藏、晶石,看着屏幕,我的脑间瞬间闪现出这三个名词,它们之间有什么密切的联系吗?可是那次我在汶川地裂缝隙中偶然得到的晶石却是我所从未见过的,近来归院后,大家心情一直沉重,都默默的一心投入科研项目中,我却把它早已遗忘了。

    我转身急忙回到我的独立办公室,戴上手套从办公桌的抽屉中再次取出那块神秘的晶石,小心的打开手帕,仔细的审视着这块神奇的石头。目测来看,从硬度和体积来判断它的密度应当远远超出现有的手感。这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呢?

    躺坐在沙发里的我,左手捏着那块晶石慢慢旋转着放到眼前对着窗外明媚的阳光,扫描似的对它的表面进行地毯式的仔细查看。慢慢地轻轻地吐了口烟,望着这枚来自地球内部的喷薄而出的晶块,看了大半天什么也看不出来,可是我的思绪却蔓延到1912年德国的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他将大陆漂移的动力归为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心力和其他星球的引潮力,随即立即遭到当时的地球物理学家们的极力反对,当然,首先否定在水上漂移的理论,普遍认为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心力和其他星球的引潮力太小,不足以造成大陆板块的漂移,于是这个理论很快就被遗忘了,而且遗忘了很长很长的时间。。。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地质的勘察,研究的深入,此学说终于重见天日,浮出水面,被重新认识、重新重视起来。比如:

    ①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及其相似吻合。

    ②大西洋两岸的美洲和非洲、欧洲在地层、岩石、构造上遥相呼应。

    ③相邻大陆,特别是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群具有亲缘关系。

    ④在南美洲、非洲中部和南部、印度、澳大利亚都发生过广泛的冰川作用。

    ⑤精确的大地测量的数据证实大陆仍在缓慢地持续水平运动。

    ⑥古地磁的资料表明许多大陆块现在所处的位置是经过了或长或短的运移。

    然而,以上还存在相当多的疑问,因此“海底扩张论”便出现了。科研人员可以使用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海底岩石的年龄,发现愈是离海岭近的岩石年龄越轻,一般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