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简述隋丽三征(第1/3页)  云阁集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述隋丽三征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结束了自东西魏分裂以来近半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争苦难,得以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从而促进了整个北方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广泛交流和发展,为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北周北齐的统一,就没有后来南北朝的统一。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正当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全国理想的时候,不幸于出征前夕病逝。

    隋朝的开国之君杨坚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建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军政和经济改革,使隋朝很快完成了统一南北的大业。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更是采取积极的对外进攻战略,击败了契丹、土谷浑等周边势力,国力盛极一时。

    隋炀帝时,黄门侍郎裴矩奏告隋炀帝:“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

    这里将高句丽政权所占之地往上追溯到西周以前,下至魏晋时期,无可辩驳地指出辽东为中国领土。这时的高句丽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国都在汉乐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长安城。平壤城与国内城、汉城,并称高句丽国的“三京“。此时的高句丽人占据辽东大部,高句丽主世袭爵为辽东郡公。高句丽是辽东的霸主,是实力强大的政权。

    高句丽与隋的关系逐渐进入战争状态。590年,高句丽平原王“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并多次小规模袭击隋辽东地区。高句丽与隋维持着紧张而和平的关系,继北朝之后,受隋高祖文皇帝册封为“高丽王“。由于此时百济与新罗联盟的早已瓦解,高句丽南部相对平静。586年,平原王将都城由平壤城迁至长安城(即今朝鲜平壤市区),直至高句丽灭亡。历时83年。

    因高句丽多次小规模袭击隋北部边疆。对此隋高祖很不满并致书平原王高汤,“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

    高句丽婴阳王继位后的596年,隋的特使在突厥遇到高句丽在突厥的特使后,隋高祖传书高句丽要求高句丽终止与突厥的联盟,停止对隋边疆的连年的侵袭并对隋表示臣服。高句丽婴阳王虽然表面上接受了隋高祖的最后通牒,但第二年,597年,婴阳王联合粟末靺鞨先发制人攻击隋在冀州道的军事驻地。

    当时在东北地区还存在还有百济、新罗、靺鞨等政权,它们多时臣服于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句丽为了消灭其他小国采取对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随着隋朝的强大,高句丽逐渐感到恐惧,于是采取联合其它国家对隋朝进行侵袭。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派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后因道路和天气的原因,粮草供应不上,同时高句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隋文帝于是罢兵。这次出征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战争,但为今后的大规模征伐埋下了引线。当时的隋朝已经完成了对西、北、南多强族的征讨,国内经济也达到了鼎盛,而杨广又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对高句丽的战争只是早晚的事。

    大业七年(公元611年)。

    杨广为一征高句丽做准备,征发全国兵、民数百万。据说全军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大军,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余里,声势浩大,史云“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甚是浩荡。声言“眷彼华壤,翦为夷类”,并指责高丽“兼契丹之党,虔刘海戍,习靺鞨之服,侵轶辽西”。借口高丽王不肯入朝,浩浩汤汤奔赴辽东。

    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但隋炀帝绝没有淮阴侯统兵的军事能力,炀帝动用了此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