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零七章:五百钱一位(第1/2页)  唐朝最佳闲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新的科举制度,新的科举内容,让之前久读诗书的士子们平白做了那么多的无用功,到头来只能扔掉最开始的,重新去学习新的内容。

    这么一番折腾,自然让人埋怨不断。

    若尽是如此也就罢了,新的科举制度,不仅仅只是改变了那些读书人的命运,也同样的改变了穷人的命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现在似乎已经开到了一些被改变的可能。

    军人子弟,可免费优先入学,这一点更是保证了军人的数量以及质量。

    府兵制改为募兵制,改的不仅仅只是形式,其最让人恐惧的,无不是那军规中的遣退条款,一旦被遣退,子弟所享受的待遇将不再享受。

    将两者联合起来,得到的结果可并非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

    如此多的人涌入进来,让本就不宽松的职位显的更加紧张,科举的竞争力,比前年的时候增加了百倍不已。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李元吉对于朝政的逐渐掌控,一些原本的设定,也正在不断的被修改,或是被取消。

    比如说他最早提出来的科举,就做出了一些改动。

    前年的科举是在过了正旦后的二月进行,但经过两年的试验,发现了一些不足的地方,加上报名参加的人数剧增,结果导致各地因为几个名额而互相成仇的现象比比皆是。

    于是,吏部于今年改变了科举的规则,二月的考试依旧进行,但不是在长安。

    而是在各地,所有学子皆可报名参与,由吏部,礼部,御史台以及皇帝钦差四人组成驻考团,从长安携带着试卷前往各地进行测验。

    所有参与想要参加科举的学子,都要经过这一关,而只有通过了这一关,才具备去长安参加科考的资格。

    但是毕竟朝廷人数有限,不可能一次性接纳太多的考生,如果人家考中了,但却没地方安置,岂不打脸?

    于是,受到李元吉思想熏陶的房玄龄,建议对各地进行一次评分测验,即人口,学生人数,测验成绩,往年考举人数等等进行相除或是相加,最终得出一个分数,而朝廷今年打算招收多少人入士,就会按照这个最终得分来进行分配,为了保证可以有足够的人员参加考试,一般会按照一比十的比例发放名额。woquge.

    面前有一张榜,上面贴着各个衙门的名字以及招募的人数,所有位于长安的中央衙门也都名列在榜,只是招募的人数却不多,像是人人都很向往的三省,这次每个省才各自招募五人,下面的六部,也不过各自招募十到十五个不等。

    当然,这里讲的也不详细,或者说,这里只是讲了最基本的,比如说今年需要自己选择报考的衙门,每人可以选择三个衙门,各衙门将会按照名次的先后进行录取,若是第一个不录,则交给第二个,第二个依旧不录,则交给第三个,若是第三个还是不录,那就是落榜了。

    若是第一个录了,后面两个就没有录取的资格了,排名的先后,意味着各衙门对你的录取顺序。

    “兄台,要不要了解一下更详细的规则?”有人在人群中轻轻推了把石牧,低声说道。

    “前方不是正讲着呢吗?”石牧一愣,规则就是这样,人家讲的很清楚,还有什么好了解的?

    “他讲的不过只是一些最基本的皮毛而已,这里面还有很多内在的规则呢,我们在吏部那边有关系,所以对这次的规则了解的很透彻,只需要五百钱,你就可以在半个时辰内完全了解清楚这次科举所有的规则。”那人继续低声的说着,寻找目标,也不是随便抓着一个就问的。

    一些苦哈哈们照样付不起五百钱的费用,所以,他们找的都是一些打扮至少不穷的书生,至少他们有可能付的起钱。

    “怎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