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人党首领李山海背上了误国的罪名,从领议政的位置上被赶下来,而柳成龙,如愿以偿地坐上了领议政的位置。
柳成龙先以死保荐了李舜臣、权慄等曾经抵抗过女真部落的名将,让他们率领水陆大军阻挡日本的进击;其后,又保举了礼曹参判兼大提学李德馨,让他到前线去与日军和谈。
可惜,李德馨没有延缓日军侵略的步伐。日军稍事整顿,继续北进攻陷开城,朝鲜朝廷逃往平壤。
宣祖把责任全部推到了柳成龙的身上,在残余北人党和西人党分子的弹压之下,柳成龙引咎辞职,调任平安道观察使,受命与金诚一组织义军抵抗日本。
此时,西人党的首领尹斗寿被暂时请出来当了一段时间的领议政。不久,平壤也失陷,临海君被俘。
就这样,仅两个月零两天,朝鲜三都尽失,宣祖在西人党成员郑琢的帮助下带领朝廷众臣逃到了北方边境义州,派遣李德馨向明朝求救。
南人党的柳成龙通过战争掌握了兵权,他虽然被下放到外职,但以招募义军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兵权。
其次,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率领的舰队多次袭击了日本舰队的补给线,立下了战功,那么推荐李舜臣的柳成龙自然又取得了法宝。
其三,派往明朝去求援的李德馨也是南人党的成员,随后到来的明朝援军也自然会站到柳成龙一边。
就在李山海、柳成龙被迫下台后,西人党趁着尹斗寿当上领议政的机会企图卷土重来,把原是东人党的南人和北人一举消灭。
明廷主战气氛高涨。明神宗命宋应昌为经略,总领抗倭事宜;急调陕西总兵李如松入辽,为东征提督,总体负责军事。明朝从全国范围调集了四万精锐。这四万军队在宋应昌和李如松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跨过了鸭绿江,开进了朝鲜。
李德馨作为明朝军队的接见官,很快就与李如松达成了政治上合作的默契。心理上先入为主的明朝军官们,很自然地开始在朝廷里支持起了南人党的势力。
此后,明军依靠着火力上的优势打败了日军,逼迫行长率军逃往了汉城。
明军的胜利大大助长了南人党在朝廷当中的气势。李德馨等亲明派的势力一下子就压倒了北人党和西人党。
在李如松等明朝将领的支持下,宣祖恢复了柳成龙的部分官职。
平壤之战结束十天后,李如松就乘胜进军,继而收复开城。朝鲜三都八道,已收复平壤、开城二都及黄海、平安、京畿、江原、咸境等五道。
李如松和柳成龙的联军继续向南开进,直迫汉城。虽然在之后的碧蹄馆之战中明军遭到了失败,但是随后的龙山大战,明军奇袭日军的粮仓,令日军惨败。
无奈之下,活动在朝鲜各地的日军主力重新集结,死守汉城。至此,中朝联军与日军进入了相持阶段,而朝鲜半岛上的军事格局也趋于稳定。
反击得手的李如松把他的势力重新伸回到了朝鲜的朝廷上。这时,李舜臣在海战中率领他的龟甲船舰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柳成龙率领的军队也立下了赫赫战功。在李如松、李德馨等人的力保之下,宣祖再次任命柳成龙为领议政。南人党的许多成员也大批得到提拔,南人党的威势再次迈向巅峰。
然而,南人党的权势并没有一直持续下去。
明朝方面,由于朝中主和派的兵部尚书石星再次上台,加上李如松没有得到后续援军,因此无法进一步打击日军;朝鲜方面,由于南人党骨干成员金诚一的殉国以及北人党和西人党的势力重新集结,主张稳健政策的柳成龙等官员也不希望战事扩大。既然双方都不想打,那么就有了和谈的可能。
之后日军全部撤离汉城,除全罗和庆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区外,其余各地全部被收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