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81章 长安的上流(第1/3页)  宁州江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日来到渭水河畔,渡口处早有进奏院判官张复在迎候,过了渭水桥继续向南,看看的就出现了一座大城,那城的城墙南北走向,长的无边无际。

    这就是长安,大梁的西京,天下第二大都会。

    越靠近城池,路上商旅越多,车马往来如蚁,多的不可胜数。

    小七笑道:“原来这就是长安城,果然比宁州大多了。”

    这话刚说完,就被一个锦衣少年嘲笑了:“笑话,穷乡僻壤一小城,也配跟咱长安比,拔根毛也能压死你。”

    小七听了这话十分不爽,嘿道:“你的长安,敢问尊驾在长安爵封几等,官拜几级,家宅几进,东西市趁了多少铺面,城外有多少良田。”

    那少年嘿道:“你们这些乡下人眼里只有钱,钱多就了不起吗,官大就不得了吗?”小七道:“你一个长安卖苦力的,住着漏雨的破屋,一日三餐难顾,以为穿件绸衫就当家作主了,这长安好是好,可干你什么事。”

    林哥儿则故意劝道:“别跟他置气,一个骑驴的也配笑话咱们骑马坐车的。”

    那少年闻言气的直翻白眼,刚要发作,被他同伴劝住。

    一人劝道:“少跟这些小地方来的人计较,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谦虚谦虚,以为这是什么地方,这里是长安,天下的中心,哼,跟他说了也没用。”

    小七偏偏气他:“我们是小地方来的,可我们骑着骏马坐着豪车,话说长安的富人都骑驴上街吗?”

    一句话噎的那几个少年半晌回不过劲来。

    李默是坐在马车里的,隔着窗帘打量外面的行人,长安城的恢宏震撼了他,但要说如何崇拜,那到不至于,毕竟他见过比这大几十倍的城市。

    他在观察路上的商旅,从他们的身上,能读到更多有意义的信息。

    “大梁真的是破落了。”

    坐在他对面的张显发出一声吁叹。

    李默知道他曾在长安呆过,对这里更熟悉,更有发言权,便道:“先生何出此言?过去的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张显道:“我第一次进京赶考时,路上的行人很多人衣着锦绣,他们的脸上是挂着笑的,步履也轻捷,道路两旁种满了榆树c杨柳,处处都充满着希望。我被贬离京时,路人脸上依然挂着笑,但笑的已经很不自然,身上依然穿着锦绣,但很多是旧衣服,而且道路两旁的树也被砍了不少。现在,路人的脸上都是愁苦,笑也是奸笑,邪笑,苦笑,衣锦者依然不少,但骑马的已经不多,更多的百姓改穿布衣,而且很多是打着补丁的。咱们走的西门,以前这条道上有很多远道来的商旅,金发碧眼,现在都变成了黑发的贵霜人,这表明河西走廊已经被贵霜人和吐蕃人垄断,大梁跟西域的联系已经断了。所以我说大梁没落了。”

    李默赞道:“见一叶而知秋至,先生大才啊。”

    张显笑道:“岂敢,岂敢,长安卧虎藏龙,我哪里敢称大才。”

    正说着,前面嚷起来,李默的车停了。

    原来车队到了一处关卡前,刚刚跟小七发生口角的那几个长安本地少年向税吏诬告李默一些携带违禁品。税吏将车队拦下,要求检查行李,小七当然不让了。

    进奏院的车队进出城池是免税的,这是规矩。

    税吏却拦着不让,说那是以前的规矩,现在的规矩是不管什么人,都要检查,视情况决定是否收税。

    李默对林哥儿说:“告诉他们我们是宁州进奏院的。”

    林哥儿去了不久,道路果然畅通了,税吏不仅不敢拦阻,甚至还讨好地向李默的马车敬了个礼。

    李默和张显对视而笑:大梁果然是衰败了,对拥兵自重的边镇竟然变得如此纵容起来。

    大梁的西京很大,但相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