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44章 北上纪略(第1/3页)  宁州江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默愿收甲胄,不愿收金银,赵破阵硬把金银塞在他手里,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在宁州想出头很难,但你一定要爬上去,只有你爬上去了,跟着你的人才有希望。”又叮嘱道:“宁家人是很势力的,穷人他们是瞧不上眼的,所以我劝你纳妾置产,只要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可。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你想跟他们一起混,就先要跟他们气味相投。”

    这包袱虽小,却是沉甸甸的,除了赵破阵的嘱托,还有离别时的不舍。

    二日一早,李默带上小七、二胖、林哥儿和奎四就跟着傅有德一行北上宁州。

    自婆娑川到宁州,先要翻越小横山,宁州境内有三道山脉,最北方的是大宁山,最南方的是大横山,中间还有一道小横山,小横山上虽然有个“小”字,可并不是真的小,东西横亘千余里,中间群峰迭起,十分险峻。

    以山为界限,宁州大致可分为山南、北疆和塞外三大区域,其中北疆又可细分为宁西和镇东两个小区域。

    宁州下辖十八个县,山南有四个县,分别为夏县,长陵县、古城县和汜水县。

    其中夏县、长陵县和古城县位于小横山南,大横山北,而汜水县则位于大横山第一险关汜水关之南,孤悬在外。

    北疆地区才是宁州的腹心地带,以故县为界分为宁西、镇东两块,宁西地区以宁州为核心,有宁西、长宁、复县、绛县和银县。镇东则以故县为核心,有故县、丰水、云台、镇东四县。

    大宁山之北谓之塞外,有兴县、雄县、云中三县,都是缘边军事重镇。

    从山南婆娑川到北疆宁州若不想翻越高耸入云的小横山就只能走界牌关,界牌关位于夏县东北,是勾连山南、北疆的主要通道。

    夏县虽是个县却有一个州的规模,事实上在一百六十八年前这里的确做过州城。梁太祖北伐丁零人时,曾在此筑城,名曰归义州。太祖第五次北伐失败,归义州被契丹人焚毁,州治被迫南迁至汜水关,不久这一片地区就被契丹人侵占,归义州这个名字也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宁氏崛起后,在归义州故地筑城,因人口繁多,设县,后升格为州,称之为夏州。

    横山王晚年时,朝廷撤并西北十八州为十二州,夏州降格为夏县。“四王之乱”时,宁瞻基曾改夏县为夏州,乱平之后,又恢复为县。

    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夏县的城市规模远非长陵、古城可比,这座城市有三重城墙,最核心的内城十字街口竟然耸立着一座四层的白色楼房。

    长陵也有楼房,最高的摘星楼有三层,这座白色楼房论高度不比摘星楼高多少,但李默一见到它却惊的半晌说不出话来。

    这分明是一栋钢筋混凝土建筑,虽然外表看起来古色古香。

    就在李默震惊不已时,一辆胶皮轱辘马车又从他的面前通过,车厢上用红漆写着“邮传局”三个字。

    这还不算,内城的主要街道上遍布着各式各样的窨井,上面写着“污”、“雨”、“水”等字样,这意味着这个城市很可能拥有现代化的给排水系统。

    此外,这里的街道也很现代化,人、车(马)分流,人行道修筑的平整开阔,用的是坚实耐/操的灰砖。

    “哥,你怎么啦?”

    林哥儿见李默神情有些异常,紧张地拉了他一把,但没有拉住。

    李默黑着脸,一言不发,他穿过街道走到那栋让他着迷的建筑物下,建筑物临街一面被一道铁栅栏隔开了,而且外立面上贴了大理石,这让李默无法判别这栋建筑到底有没有使用钢筋混凝土,但有一点,李默看的明明白白,楼房的窗户上使用了玻璃。

    玻璃和铁栅栏……

    一瞬间,李默感到时空在错乱,穿越一年后,他的世界观再次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