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一九章 惊心动魄石堡城(第2/3页)  唐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定戎城位于赤岭(后世的日月山)以东二十里处,地处大唐进入吐蕃境内的日月山口至药水河谷之咽喉地带,城中长期驻守一支军队,名曰振武军。在定戎城以南七里处,有一处名曰石堡城的要塞,建筑于绝壁悬崖之上,要塞之内长期有振武军的轮值士兵驻守,乃是整个赤岭边防线上第一座易守难攻的重要据点。

    提起石堡城来,大唐军人无不肃然起敬,只因这座要塞在过去的七十多年时间,吞噬了无数大唐男儿和吐蕃人的性命!

    从唐高宗龙朔三年开始(663年),吐蕃人灭吐谷浑国至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的七十四年之中,大唐帝国与吐蕃人在赤岭一带反复争夺石堡城,前后发生了许多激烈残酷的攻坚战和争夺战。

    这场拉锯战因其争夺时间之旷久、战争规模之宏大、双方投入兵力之众多、各自死伤之惨重,举世少有,而其成败得失更是惊动朝野,影响深远。

    石堡城有这么重要吗?重要!相当重要!

    在石堡城的东面,就是“天下富庶出陇右”的河湟谷地,是丝绸之路上灯红酒绿的喧嚣,是大唐长安城内歌舞升平的繁华。在盛唐灿烂的画卷里,石堡城便是支撑起西北大地的一个有力的支点。

    一百多年前,在大唐西南方向的宿敌吐蕃国内,出了一名叫做松赞干布的猛人,在他的带领之下,吐蕃国如同从喜马拉雅山颠滚下来的一个雪球,不停地迅速崛起,直到滚到青海湖边,滚到赤岭之下的石堡城,总算受阻而停。

    石堡城,从那个时候开始,自然而然的称为了唐蕃双方争夺的焦点,也成了两人誓死用生命捍卫的尊严和荣誉。从高宗开始,至开元期间,大唐与吐蕃围绕着石堡城发生的大规模争夺战就有六次,每一次都是尸山血河,不计代价。

    当吐蕃人的一代雄主松赞干布逝去之后,大唐帝国一位年轻的帝王走上了雄主之路。

    年轻的李隆基,结束了中宗睿宗两朝纷乱的局面,通过励精图治一举开创了开元盛世,在帝国兴盛的同时,他的眼睛同样盯向了正被吐蕃侵占的石堡城。对于年轻的皇帝而言,拿下石堡城,就可以打出大唐的和平。

    于是,就有了朔方节度使李祎导演的一场远征突袭战。唐军集中精锐骑兵,星夜兼程杀至石堡城,一场突然的袭击,令这座沦陷数十年的边陲重镇重归大唐怀抱。消息传出,吐蕃举国震撼,慌忙遣使前往长安通好,一改昔日傲慢之态,而开元盛世的文治武功,也自此达到了顶点。

    当初大唐重夺石堡城的这一仗,看起来只有寥寥数百字的记录,实际上却是异常艰难,打的惊心动魄。

    开元十七年三月,李隆基命令李祎与河西和陇右驻地将帅共议攻占石堡城的大计。当时诸将均认为石堡城凭据天险作为依仗,而且一直被吐蕃人看重,如果率领大军深入,一定会被吐蕃人合力防守。如果不能获得胜利,退回来就会丢尽大唐军人的脸面。

    众将都主张“不如按军持重,以观形势”。惟独李祎坚持认为,石堡城的战略位置过于重要,必须尽快夺回,“人臣之节,岂惮艰险?必期众寡不敌,吾则以死继之。苟利国家,此身何惜?”

    因为李祎是大唐皇帝亲自委任的行动总指挥,既然他坚持要打这一仗,那么其余将领就算心里不甘,也得奉陪到底。

    决定做出之后,李祎并不急于马上动手,而是认真地研究攻城的战术。李祎并非什么意见也听不进去的“独夫”,他得知石堡城依山而建,易守难攻,只有一条山道通往城中,如果采取强攻,将会使大军受阻于坚城之下,即使攻克了石堡城,大唐军方也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于是,李祎大胆地决定采取远距离奔袭战术,偷袭石堡城,以求出其不意,速战速决。

    一切准备就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