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08章 捡漏的门槛(第2/3页)  神级黄金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化了的蜜堆,要多甜就有多甜:“真是徐老师啊,快快快,里面坐,”一边让座一边招呼女店员:“小李,快那我珍藏的普洱过来。”

    徐景行连忙摆手:“孙老板,不用忙活,我就看看,”因为之前来过,所以记得这老板姓孙。

    “没关系,肯定不影响你看呐,慢慢看,”孙老板一通忙活后才凑到跟前问:“徐老师看点啥?”

    “就是随便逛逛。”

    “嘿,那你可逛对了,我刚刚收了一批好东西,不过在后边,要是有兴趣到里面看看?”孙老板热情的邀请到,话里的意思是其实外边摆着的这些没什么好看的。

    这也正常,就算大古玩店,摆在外面的也只是些样子货和饵货,就算全是真品也多是价值不太高的那种,真好东西是绝对不会摆出来的,没必要,也不敢。

    用最简单的思维想想,一个价值数百万上千万的极品青花瓷瓶,你敢这么光明正大的摆在店里?不说各路小偷大盗的惦记,光是来来往往的顾客就能让店主提心吊胆到神经过敏好么,时间一长,谁受得了?

    古玩这玩意儿是真的易损,随便一个磕磕碰碰甚至多摸几下都有可能大幅贬值,一旦摔碎,那就更不用说。

    所以古玩店里的行家交易的时候基本上不看柜台里摆的那些,而是直接了当的跟店主说自己想看什么种类的物件,店主有的话就会带你去看,或者让把东西从别的地方带过来让你看,表现出来就是进门——搭话——喝茶闲聊——看货,至于交易成不成那是另外一码事儿。

    所以有人说,开古玩店的主要工作是喝茶,天天喝,从上午开门喝到下午打烊。

    这话还真不算夸张,平时路过那些古玩店往里瞅两眼,店主永远在喝茶,小茶壶基本上不会闲着,几年下来赚钱多少不说,保准都能成为品茶的行家和玩茶壶的高手。

    但徐景行真的只是想乱逛逛而已,并没有要跟对方喝茶的意思。

    不是说不想看好货,而是单纯的想捡漏儿而已,就从这些古玩店的柜台上捡漏儿,这些柜台上虽然一般情况下没什么好货,捡漏的概率也低,但低归低,概率该是有的,而他最不怕什么概率不概率,只要有漏儿可捡,对他来说这概率就是百分百。

    但这孙老板实在太热情,他实在拒绝不了,只能点头:“那我先看看外边这些……”

    说实话,就古玩圈里现在这个情况,捡漏概率真不搞,尤其是那种几十百一二百块的低价大漏儿更是少之又少,因为现代社会资讯发达,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二道贩子、古玩店主在弄到新货之后都知道上查相关信息,就算看不懂也能发到上问问,有很大概率得到相对准确的答案。

    这种情况下,指望这些人像二三十年前那样走宝,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

    但是吧,古玩鉴定毕竟是个专业性质很强的学科,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二道贩子,又或者更专业的古玩店店主、掌柜,都不可能是全知全能的,只要他们的鉴定水平没到最顶级的水准,就依然会看走眼。

    只是看走眼这个门槛也比较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也是夏天时候徐景行亲眼所见的一个捡漏的例子。

    这个例子发生在首都,就是潘家园,一位杭城的老玩家到首都旅游,在潘家园一家古玩店里看到一副画,是钱维城的,是真迹,店主要价一百二十万,那位老玩家还价五十万,最终以八十八万的价格成交。然后,那位老先生带着画去找韩振刚做鉴定,经过鉴定,确实是钱维城的画,是真迹,而且是精品,那画是钱维城巅峰时期所做,技法和意境都无可挑剔,市场价保守估计一千万。而最终,那幅画在苏富比秋拍上以一千六六百四十万多的价格被国内一位大收藏家拍下。

    这事儿是徐景行亲眼目睹,因为韩振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