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03章 我是中国人了(第2/3页)  晚清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休息好工作好一个月内给我长上十斤ru。”周围的人们一听全乐了高天明却g了一个大红脸一时没有接上话来眼下的工作这么多怎么能休息的下来啊。

    李振华见他没有说话故意绷着脸说道你要是完不成这个任务那你就回东营去吧换个人来这里一听这话高天明马上说道:“总司令我……我……我一定完成任务你可千万别让我回去呀。”

    “那就给我休息好不许讨价还价。”

    “是”高天明提高了声音答道。

    “走吧我们到那个黑油山去看一下吧到了这里不看看它那可不行。”

    一行人开上了汽车直奔黑油山而去远远的就看到了那个黑乎乎的小山丘在那里工人们正在进行着浅层油的开发他们在方圆一公里的范围内打了十几口二十几米深的井那里面的油自己就冒出来了。

    看着汩汩外溢的黑s原油不断外冒那些工人们便用铁锹、镐头顺着井口挖出小沟让原油顺着小沟流入油坑接着再用铁勺一勺勺地将原油“舀”进铁皮桶里。这种近于原始落后的采油方式就是当时浅油层的主要生产手段。他们不怕脏不怕累集中力量搞收油每人每天收油达四、五百公斤。(我国在六十年代就是这样采油的。)

    随着地层的深入开发昔日的油井不再汩汩地向外流油了、不能自然外溢了怎么办?浅油层区队的小伙子们面对新情况立马想办法解决问题自主研究出了“手摇绞车吊油”的方法这也就是北方农民用于浇地的辘轳不过就是架子高了一些。

    大家先用木棍在井口的地面支一个四、五米高的三角架上面挂一个滑轮在钢丝绳的下端吊一个捞油桶在捞油桶的底端安装一个闭合装置用人工手摇绞车的提吊方式进行采油。一桶一桶的原油从井里吊到地面沿着开凿出来的渠沟流进土油池。油池满了大家再把油舀到一个200公升的油桶中油桶装满了再由两名工人用杠子抬或滚到另一个大油池内。大伙儿形象地把这种方式戏称为“二牛抬杠”。从此“吊”油“吊”到哪口井他们就把绞车拖到哪里使浅油层50多口油井的产量提高到每天20余吨。

    李振华为工人们的工作精神感动了生产一线上的工人们每天没日没夜地工作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每天工作在采油一线来自汉、藏、mng古、哈萨克、俄罗斯、维吾尔、满等各民族的那些年轻姑娘小伙子那里有时间去讲究吃和穿他们只是一mn心思的放在了采油上。同时他们的口号就是:“不lng费一滴原油。”

    时间已经到了深秋随着秋风渐凉、严寒逼近艰苦创业中的采油工人们迎来了第一道难关如何在高寒地区使油田度过冬季生产关。

    油田创业初期建设者们面对严寒自己动手打土坯、拉红砖他们同时安排好了自己住的地方然后就是积极地想办法保证生产不停下来。用“土法”保温炉战胜了严寒保证了油井的正常生产。李振华对此创举连连称赞并饶有兴趣地称之为“火炕”保温。

    这时候的克拉玛依油田根本就没有道路、寸草不生交通十分不便使用最频繁的交通运输工具就是骆驼。油田物资、生活用水生活物品更是奇缺。创业者们就是在这种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迎接着高达12级的狂风肆虐夏季历经如火戈壁的炙烤秋季忍受着成群蚊蝇的叮咬冬季饱经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日夜奋战在油田。几幢土坯平房就是办公室和指挥生产的场所。每到入秋后来自老风口的西北风都会准时掠过克拉玛依这片土地冬天的气温常常在零下35摄氏度左右加上阵阵刺骨的寒风简直冻得人难以忍受。

    当时几十口油井的井口、采油树、管线都ol在外的“光屁股”为解决油田过冬这个大问题采油职工们自发展开了“想方设法搞保温确保油井好过冬”的“土法”保温大会战全线修起了井口、管线、计量站、油罐、烟道的保温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