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七八章 优生优育(第2/5页)  滇缅行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教育,有工作干,娶妻生子的一个长期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两口子生儿育女的小事儿,而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国家的发展。人是什么,就是一种社会的动物,社会应对每一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应当是一个合谐的比例。超过了,就会失衡。我们的人口平均寿命从1930年的35岁已经达到了65岁。我认为应当进行一定程度的人口控制了。大家说说怎么办为好?”

    杨丽云道:“我在分管着劳动、卫生、民政等部门。这几年来,我们在优生优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的费用,占了国民总支出的2%,大大地提高了人口质量。但是在人口的数量上,因为现是在世界战争期间,我们还没有进行控制。大家有什么好的办法,也请谈谈。”

    陈潜道:“我们的人口已达16.5亿,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人口大国,适龄劳动力充裕。但是人均资源占有率和每万人大学生的数量,在世界上却居中等。为了充分满足就业,我们的很多产业还是劳动力密集型的低层次产业。我们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劳动力区域性流动,在人口较少、条件较差的西伯利亚、西亚、新疆、西藏等地区采取了优惠的移民政策,劳动力转移达5千万人,我老家湖南省就流动出了近100万人。从一定程度上均衡了人口的分布。但是,在人口总量不断增加的现状下,移民只能是一种微调。”

    夏铭轩道:“民政部门首先是对军人家属和子女进行了优抚;然后对孤寡老人进行了妥善安置;孤儿院、荣军院、托老所在全国近万所。以及对适龄青年进行就业培训等,从老到少,民政部每年耗资1500亿元,费用恐怕得还要增加。”

    聂小倩道:“根据我们妇联的调查,在发达地区,每户子女平均2-3人;在西北部地区,每户子女3-4人。而在南亚次发达地区,每户子女达到了5-7人。而且人口数量还在不断增加,质量不升反降。我们在去暹罗行政区随机定点的调查中,在西坎县一家农户里,育有8个子女,而年人均口粮却不到150斤,全家人处于饥饿之中。子女瘦弱不堪。只能靠政府的救济才能过活。这种状况在南亚地区较为普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傅作以道:“我是个打过多年仗的人,深知人口的重要性。眼下的世界大战中,仅罗刹国就已经伤亡了不下1200万青壮,平民也因伤亡和冻饿死亡了近5000万人,人口锐减。斯大宁发出了号召:鼓励妇女们多生孩子,并为一位生了7个孩子的妇女授予了‘英雄母亲’的光荣称号。但是我们华夏有幸免遭了战火的荼毒,老百姓安居乐业,可是也真能生育,情况和那高寒地区生育不佳的罗刹国有很大的差异,人口也应该进行适当控制了。”

    (笔者注:在后世,华夏盲目学习罗刹国,其中就有学习罗刹国鼓励妇女多生孩子这一例。在上世纪50年代,狗日的伟大领袖发表了一道无比混蛋的“最高指示”:“……世界上只要有了人……什么事情都好办了……”当时有位叫马寅初的学者看出了问题,上书中南海,建议控制人口。领袖大怒,斥之为“反动的马尔萨斯人口论”,发配马学者去牛棚担粪下地劳动改造去了。因此后来才有了“错批一个马寅初,华夏多生三亿人”的说法。笔者在兄弟姊妹中排行第四,下面还有一弟一妹。有幸属于了多生出来的“三亿人”中之一。当时每个家庭生三个四个娃娃还算是少的,女人只生了一两个娃娃还被人瞧不起,最高记录是一个婆娘一口气生了17个娃娃而且养活了,比罗刹国猛生了7个娃娃的英雄母亲强到哪里去了。可是这狗日的人一多,才真是一切什么事情都不好办了。这么多的人要吃要喝要穿,就带来了一连串的社会问题。当时国家又在连年不断地为了什么“主义”、“路线”而胡乱折腾着,狗日的一味乱整。近十亿人就像一大群疯子,在伟大领袖的指挥棒下,乱哄哄地闹着一场又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