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四六章 设计大炮(第2/4页)  滇缅行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度),并保持一定的时间(保温时间),然后冷却下来,从而得到所需性能的钨钢材料。

    钨钢烧结过程可以分为四个基本阶段:

    1:脱除成形剂及预烧阶段,在这个阶段烧结体发生如下变化:

    成型剂的脱除,烧结初期随着温度的升高,成型剂逐渐分解或汽化,排除出烧结体,与此同时,成型剂或多或少给烧结体增碳,增碳量将随成型剂的种类、数量以及烧结工艺的不同而改变。

    粉末表面氧化物被还原,在烧结温度下,氢可以还原钴和钨的氧化物,若在真空脱除成型剂和烧结时,碳氧反应还不强烈。粉末颗粒间的接触应力逐渐消除,粘结金属粉末开始产生回复和再结晶,表面扩散开始发生,压块强度有所提高。

    2:固相烧结阶段(800c--共晶温度)在出现液相以前的温度下,除了继续进行上一阶段所发生的过程外,固相反应和扩散加剧,塑性流动增强,烧结体出现明显的收缩。

    3:液相烧结阶段(共晶温度--烧结温度)当烧结体出现液相以后,收缩很快完成,接着产生结晶转变,形成合金的基本组织和结构。

    4:冷却阶段(烧结温度--室温)在这一阶段,钨钢的组织和相成分随冷却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某些变化,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对钨钢进行热处理以提高其物理机械性。

    “现代战争中的火炮源远流长。华夏古代最早的炮是‘石’字偏旁,顾名思义,一定与石头有关。这种石字旁的炮叫‘抛石机’,是用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拉动杠杆,将石头抛出去的作战器械。

    早在春秋时期,华夏就使用抛石机了。后来,唐朝孙思邈发明了火药,并逐渐用于军事。在北宋年间,出现了突火枪,这是一种竹子做的管状火器,内安“子巢”,战时点燃火药,用火烧敌人。能够起到震撼敌人的作用。这种火器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后来,在突火枪的基础上出现了金属管状火器――火铳,并逐步发展成为青铜火炮。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青铜炮,是华夏武威出土的西夏时期(与宋代同期)的火炮,该炮口径为100毫米,使用铁弹丸,这一发现,使铁弹丸使用的历史提前了近一个世纪。

    华夏人是火炮的祖宗。13世纪初,华夏的造炮技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并在欧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6世纪中叶,欧洲出现了青铜和熟铁制造的长管炮,亦称长炮,代替了以前的短管炮(臼炮)。还采用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16世纪末,出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

    1846年,意大利制成了后装线膛炮,其精度和发射速度都有明显提高。后装线膛炮是火炮结构的一次重大变革,但火炮的基本结构仍没有太大的变化。

    “由于用途不同,火炮的种类也有所不同:

    加农炮。身管长,是弹道低伸的火炮。适用于对装甲目标、垂直目标和远距离目标射击。加农炮是英语calon的音译名,在阿拉伯语中,calon是中空而直长的管子。加农炮的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40倍以上,炮口通常带有炮口制退器(炮口制退器是炮口上带孔的大于身管口径的“帽子”,用以减少后坐力,有的能减少50%以上的后坐力。)

    榴弹炮。身管较短,是弹道较弯曲的火炮。适用于对水平目标射击。主要用于歼灭、压制敌人的有生力量和兵器,破坏敌人工程设施等。是地面炮兵的主要炮种。榴弹炮的身管长一般为口径的20-30倍。

    实际上,加农炮和榴弹炮没有本质的区别,所谓身管长和口径之比也并非一成不变,而且一直在变。以弹道的形状来区分,也有些牵强,因为弹道的形状是相对于射程而言的。加农炮在最远射程上,弹道并不低伸,榴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