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81、两贡士相谈甚欢,三考子尾随而来(第1/2页)  明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贡士科考完毕,皆各自缓缓退出考场,心情也随之放松。
    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场数百人当中,为了今日无一不是头悬梁c锥刺股,只求一日高中,站在万民头上享福。
    与后世高考一般,为了今日众人已经辛苦无数年,今日虽然不见名次,但终归能够看到曙光。
    甚至有不少人面上带着洋溢之色,可见其今日策论,似乎今日可取得不低名次。
    被朱厚熜看过策论的男子,亦然脸上挂满满足之色,对于今日所答策论,其心中甚是满意。
    其名杨维聪,字达甫,号方城,固安人,生于弘治三年,今岁不过二十一岁,正是青春年少之时,故而此时脸上不仅是满意之色,更多的则是雄心万丈。
    “达甫今日考的如何?”
    杨维聪刚走下御阶之后,后边急忙跑来一位年纪二十五六男子,走至身边问道。
    男子身高五尺五寸五寸,面微消瘦,却显老成,颔下有茂须,颇有山东大汉之感,不过话音却带着南方音调。
    男子名曰“陆??”字举之,号少石子,浙江鄞县人。
    “原来是举之兄呀,我道是谁呢!不过若论及此次廷试,只能说还行,至于如何,我又怎知?
    此次抡才大典,有费太史之子民受兄c还有去岁会元文邦兄,以及你。
    你每皆是南人,文风浓郁之地,各自文章华国,与科举更是熟稔无比,诸君都未言考的如何,我又岂敢有他想?”
    被称呼达甫男子摇头苦笑,回答同科贡士陆釴的话。
    虽然其话中似有不满之意,却也是实实在在之言。
    相比于南方文风之盛,北方只能用凋敝二字形容。
    当年开国之后,大明朝首次开科取士,抡才大典就被南方全部取中,至于其中缘由,已然无法悉知,不过在朱元璋拉偏架之下,北边士子逐渐登科。
    经过历代皇帝调整,现在取士名额定为「南直隶135人左右;北直隶c湖广八十五人;浙江c福建九十人;江西九十五人;河南c广东c四川八十人;山东c陕西c山西七十五人;云南二十五人c贵州不足五人。」
    而会试则分南c北c中三卷,南取六c北取四,中取二。
    仅凭乡试解送贡举人数据,可以看出,除北直隶以外,其余北方解送各地名额,远不及南方湖广c江西c福建c浙江等地。
    两京十三布政使司,选出一千余人入京进行会试,然而会试最高一次性选材不超过五百人,如此意味着最少有二分之一人会落地。
    而南方经历南宋数百年开发,早已文风鼎盛,遍地书院,如白沙书院c鹅湖书院c白鹿洞书院c豫章书院c叠山书院等等,又如明代大儒陈献章c胡居仁c娄谅c王阳明c邱濬等俱为南人,而北人大儒者,寥寥无几。
    此次并非其妄自菲薄,而是底蕴不足,所带来的信心不足。
    其中犹属江西之辈,多为书香门第,在朝中更是有着,“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美誉,足可见南人强盛。
    当然,考试也不是只看地方文风鼎不鼎盛,最重要还是腹内有诗书,如此才能在千军万马之中,杀出一条血路,从而独占鳌头。
    是故陆釴笑道:“达甫着实过于谦虚,此前廷试之时,我见圣人站在你身后,龙颜有展,可见足下策论必有高见,不知可否交流一番?”
    虽然彼时众贡士皆专心致志答写策论,但并不能就此一概而论,无人在廷试之时走神。
    比如陆釴,其在科考之时,因在思索如何破股之际,悄悄四处瞟了一眼,正好见到朱厚熜站在杨维聪身后,且脸上带着一丝笑容,因此陆釴断定,杨维聪此次策论,肯定有所打动皇帝。
    “哦?”
    杨维聪一惊,随后展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