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72、杨阁老斥保皇党、王侍郎游京灯市(第1/2页)  明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场讨论会就此不欢而散,杨廷和等人在朱厚熜走后,立马起身怒斥夏言c贾咏c史道c严嵩等人:“乱国家者,诸君耳!”随后拂袖而去,其余党羽也尾随其后。
    贾咏c夏言c史道c严嵩等人面面相觑,对着杨廷和等人背影,冷哼一句:“哼!”
    重新议定庙号c谥号决议之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
    因庙号所联系的乃是宗庙c祭祀等一系列制度,一旦没有庙号,则祭祀制度也会因此做出调整,并不只是简简单单,废除一个庙号就足以完事。
    帝辛因为祭祀问题,而被天下诸侯反叛,历史早已见证。
    难道是帝辛做错了?
    从后世角度,帝辛选择无疑是正确选择,虽然出发点不是体恤人命,但论迹不论心,其所作所为,的确是正确。
    但当时不一样。
    当时传统便是如此,而且数量也在逐年递减,帝辛突然不许,这天下诸侯谁能受得了?
    最主要还是,帝辛依然祭祀,其人祭人数与其父数量相差不大。
    这不是典型和尚的头,你摸得我就摸不得?
    于是诸侯反商也就成了顺理成章之事。
    现在情况同样相差不远,自唐朝伊始,历朝历代都是凡帝王必有庙号,已经成了近千年的习惯。
    这个时候突然来个复古改制。
    会不会有人借此机会造反?
    犹未可知
    眼下的问题在于,朝堂上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正德c弘治遗臣,民间还有成化遗臣。
    把成化c弘治等人庙号除了,这些人该怎么说?
    而且成化还是皇帝祖父,还未亲绝,却急于去掉庙号,是不是显得朝廷有些刻薄,有些寡恩?
    藩王在此刻鼓捣靖难,朝廷又拿什么抵御?
    诚然藩王如今是烂泥一摊,多数不得民心,想要裹挟百姓造反并不容易。
    如同朱宸濠,仅仅一个月就被王守仁所剿灭,比剿灭山贼c流寇都速度。
    只要野心之辈商量好,一同讨伐朝廷呢?
    以现在能饿死耗子的国库,有钱请边军再次入京勤王?
    有些事真不是脑袋一拍能够决定得了。
    可往小里说,汉朝因为宗庙制度,撕扯数十年,也没有掀起什么风浪。
    而且这是有例可循,非无理取闹,又怎么不可以?
    即使有藩王想要造反,也绝对没有这么容易。
    固然眼下国势有些颓危,但皇帝自登极以后,屡施仁政,各地卫所也能看到一点点亮光,未必愿意附和藩王造反。
    且大明藩王名声太臭,即使愿意追随的,也不会有太多人,实在没有必要太过于担忧。
    这也是为何夏言等人,面对杨廷和之言,不屑一顾的原因之一。
    会议虽然不欢而散,但风浪却无法停歇。
    等到今日消息传达各个衙门之后,整个北京衙门全部炸开锅,上至一品大员,下至未入品小吏,都在为此事争吵不断。
    其中犹属礼部c太仆寺c光禄寺c宗人府c翰林院c都察院c六科,更是一边翻阅典籍,一边争相辩论。
    但结果明显,倾向于朱厚熜意见官员,占据上风。
    毕竟这件事首先在于明朝无明文规定,明代历代皇帝功绩,也比不了刘启,先天性缺点之下,无法在辩论中取得胜利。
    但因为正德关系,同样也因为朱厚熜出身关系,故而守旧派数量要比保皇党多。
    于是乎这场争议,便一直持续下去,甚至已经弥漫至民间,士林之人c学宫弟子c科举士子都参与此次争论当中。
    礼部作为掌管国家祭祀c礼仪衙门,同样也是此次争议最热烈的部门之一,礼部左侍郎王瓒迫于衙门争吵不断,故而向毛澄报备病假,今日并没有上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