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6、二子错愕不解意、老父细解说包荒(第1/3页)  明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是何途径?”
    周包荒c周包茅顿时一脸雾水,突然间其父言今尚有一途,二人愿否。
    国朝选材大略有四:一曰“学校”c二曰“科目”c三曰“荐辟”c四曰“铨选”,自太祖定制,沿用至今。
    即在学校学子可被提拔为官,或经过科举为官c举荐c征辟为官,根据德行才能授官。
    明初的时候官场缺人严重,昨天尚为国子监学子,明日或许封疆大吏,且此事常有发生。
    然自从夺门之变之后,政策则出现了变化,以至于荐辟一途,逐渐为人故意忽视。
    说是说荐辟天顺年间被废了,但是后面经常反复,弘治年间c正德年间屡屡有人提及此事,但饶是如此,二人亦无名声,怎会有人荐辟?
    至于学校一途,倒是可以。
    先捐一个国子监生,随后与吏部打点关系,等待被吏部所选,出任一方。
    然周包荒c周包茅之父,非此等蝇营狗苟之辈,如何会选勾连吏部?
    如果做官心切,当年完全可以继续为官,凭借当年功绩,现在官居知府,亦犹未可知,何至于等到今日再做?
    然而其父很快便说出答案:“今天子即将大婚,欲选皇后,你女儿与陛下同龄,可入选为后,你每俱为外戚,如此则无须再科考矣!”
    周启东在想,反正儿子不成器,或许此生未必能够中第,不如将孙女嫁给朱厚熜,这样一来周家则为国戚,而自然不需要科考。
    然而周包荒c周包茅则惊愕不已,按照大明传统,凡为国戚则不可能有机会插手政务。
    虽然为皇帝亲信,在朝堂之上说话也有足够分量,但却不当文官,只做武官c勋贵,而且还是挂牌食禄,而不去插手事情那种。
    如此而言,对于一个书香门第,不啻于自我终结。
    一般都是考了一生不中举人的,迫于无奈之下,转型成为外戚,不然绝不会到如此地步,于国家姻亲,当一个米虫。
    眼下固然周包荒科途不利,但尚在年轻,还有数十年时间可以继续科考,完全没必要如此极端,于皇帝姻亲。
    是故二人惊问:“爹爹何至于此?儿虽无能,久考不中,然尚在壮年,来日方长,终归有入仕一日,何须为国戚,放弃我周家世代之愿?”
    周家世代皆是以躬耕传家,其中祖上虽偶有半路转商之人,但读书始终是第一事。
    其实明代大多数,只要生活并不是极为贫困百姓,一般都是以读书为主,其他各行各业为辅。
    哪怕军户亦然如此!
    至于谈上乡学都难那种,则不在此论!
    正是因为如此,故而周包荒c周包茅,从来未曾想过,有朝一日会做国戚。
    如果真的有想,以其家与荆府香火情,完全可以早早与藩府姻亲,而没必要等到今日。
    于此,周启东之举,不亚于惊天霹雳,让其二子难以接受。
    任谁接受了一辈子灌输,最后突然说可以不用如此,都会变成二人这般。
    “今上实乃圣明天子,古今少有人君,而晳颜知礼孝悌,端庄沉静,今陛下欲择贤后,治理后宫,此非天作之合?
    反倒是你们,按照如今事态,即使日后也许能够出仕,然未必能够有所功绩,光耀门楣。
    可要是我们周家出了一个贤后,则焉能不名扬后世?青史不称你每养育有方?
    而且要是你们真的有心继续八股,依旧可以科科考,又没有任何人阻挡尔等。”
    周包荒虽然略有才能,只不过不善科举而已。
    但知子莫若父,周启东心知肚明,自己儿子如自己一样,即使中举,然后选官。
    但其想要官运亨通,或者能名扬官场,史书有一传,则不啻于天方夜谭。
    反而皇帝贤明,如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