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8、王太宰荐贤为国、王守仁月余破贼(第1/2页)  明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圣明无过于君父,此事非陛下疏忽,皆是臣等不体圣心,于潜邸之臣过于忽视,是故臣请陛下广纳贤才,辅佐圣君秉政!”
    皇帝如何有错?
    众所周知,天子无有错误,皆是有错皆错在百官c人民,而绝非是九五之尊!
    是故王琼当即拱手而言,称是百官不体圣心,对于潜邸之臣过于忽视。
    此不但维护了天子威仪,而且还将锅甩到其他部门,向皇帝表示,自己乃是忠心之臣,皇帝不需要疑我。
    此可谓一举两得。
    反正暗戳戳贬低其余人,将自己放在皇帝心腹之位,即不损自己半分,亦可有所进益,自是无有不可。
    当然这不过是王琼甩锅之词而已。
    皇帝从登基到现在不过两日,所有事情还属于一头乱麻之时,顾不上袁宗皋等人理所当然。
    哪怕是杨廷和c梁储二人封赏,还是皇帝自己提及,不然这辈子恐怕无人会提。
    可既然如此,谁又会吃了没事,想起一个区区兴府长史?
    朱厚熜c梁储二人固然心知肚明,但也没想过拆穿,盖王琼首先丢出一个“皇帝无过错”的立场,也就证明这番话,即使其他官员听到,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
    但王琼的话,让朱厚熜颇感意动,即询问:“太宰有何贤才相荐于朝?”
    既然王琼说出纳才之言,则证明其心中有了一个优质人选,需要举荐给自己,不然何故突然将话题转至纳才?
    而且被举之人身份,应该还不低或是在野之人,不然王琼自己定夺足矣,何须在向皇帝举荐?
    且极有可能是个烫手山芋!
    但朱厚熜并不在意,如今已然站在风口浪尖,还怕手上一点烫意?
    如果举荐之人,果有大才,则朱厚熜也不会介意这点小小的烫意。
    王琼闻之欣喜,旋即打好腹稿,然后道:“都察院右副都御使c巡抚南赣c汀c漳等处地方提督军务c王守仁,正德十四年,一月破宸濠贼军。
    因大行皇帝南巡,因此一直未曾封赏,臣见此人颇具才干,精通圣贤经典,熟知兵法韬略,故请陛下信之用之。”
    梁储甫闻王守仁,便眉头深锁,心中暗道:“这王琼果然不怀好意,居然引王守仁为援!”
    王守仁本正德初年被大行皇帝贬谪龙场,如若非王琼举荐其平定江西c贵州叛乱,恐怕此生王守仁也只能在贵州坐死。
    以此而言,王琼可谓是王守仁恩师,如若王守仁入朝,最次也是尚书c或是侍郎佐贰。
    盖王阳明之衔,乃正三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本质而言乃是京官,调入京师无须降品。
    且以御史转部曹,更无须降品。
    如此一来,大概可以确定,王守仁入京果真入京,则必有一位尚书或者侍郎会转调。
    届时王琼便有了一个好帮手,这对朝局而言,绝非什么好事。
    当然,还可以将王守仁调往南京,因为南京也有六部,不过是留着养老的。
    当年王守仁之父王华,被赶往南京之后,一辈子也没再入北京,甚至连提名之人都没有,简直正德朝一大怪事。
    不过梁储也不准备说话,毕竟此事与其无关,王守仁入京师,头痛的应该是杨廷和。
    毕竟王守仁不可能去背叛王琼,而王琼与杨廷和是宿敌,此必有一战。
    王琼今日在君前举荐,恐怕也是有先人一步之意。
    如果杨廷和选,极有可能将王守仁调往南京,不会允许他与王琼混在一起,搅乱本已经浑浊不清的局面。
    但朱厚熜不同,他根本不知道王琼和王守仁有什么关系,但他听过王守仁的名声。
    “一生首拜阳明”c“明朝文人最能打”c“明代绝顶军事家”c“明代大儒”c“心学”c“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