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 救灾(求收藏推荐)(第2/3页)  开局入赘大唐李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分轻重,不分缓急,粮食有限,则灾民无穷,城内因为安置这三万多灾民,粮食c人力全都到了支撑不下去的地步。”
    “若都像杨公子这般,这个也救,那个也救,到最后只怕全城百姓都救不得。”
    说到最后,赵知州的脸色愈发的平静,但每一句话都得到周围人的点头赞同。
    显然,所有人都赞同,不理会那批染病的灾民,让他们自生自灭。
    在他们看来,虽然残酷,但却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面对灾荒,不放弃每一个人,这种理念已经刻入了杨默的骨子里。
    因此当他看到周围这些人点头——甚至连李白和马三宝也跟着陷入沉思时,杨
    默忽而才意识到一件事。
    他想要做的事,不光要说服李秀宁,得到她的同意。
    更是要用现代人的思维,对抗封建王朝统治者们的认知。
    坐在这里的人,即便是李白,也见惯了各种人间悲惨。
    一场灾荒下来,不死个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在他们看来都是不正常的。
    放弃区区一千多人的性命,换取满城的百姓,在他们看来,才是正确的处理办法。
    恍惚间,杨默有种无力感。
    他想改变这一切,但不知如何下手。
    见杨默错愕,赵洪捋了捋稀疏的胡子:“杨公子心怀灾民,更是为他们编制草鞋,算得上是大仁大义了。但是于救灾上,却是不懂,也是情有可原。”
    杨默心里浮现出昨日给那些灾民丈量尺寸时,见到的场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一双脚因为赶路,有人磨的可见白骨。
    所有人见到自己时的眼神都充满了渴求。
    甚至还有人将儿女卖给自己,只为了换一个馒头。
    更有甚者,在接米粥时,手刚抬起便倒地饿死。
    这一幕幕,不断在他的脑海中闪现。
    就在赵知州再补刀的时候,杨默冷哼一声。
    “赵知州的救灾之说,大义凛然,一脸堂堂,果然是理直气壮。”
    “太原三大粮仓内粮食不敢说堆积如山,却也足够太原百姓半年有余。”
    “城内流民虽多,但有三大营军士与不良人维持秩序,有条不紊。下街之内,歌舞不停。深院之中,宴席依旧。”
    “昨日里赵知州不还在春阳楼中设宴款待各路粮商么?听说光是陪酒的姑娘就有十五个。”
    杨默冷然看着他:“用朱门酒肉臭,路有饿死骨来形容赵知州治下的太原也不为过,何来知州所说的救灾已让太原政务衙门频临崩溃的边缘了?”
    太原虽然是李家的地盘,但李秀宁只是把军权攥在手中,政务这块,大多时候李家并不过问。
    依旧交给太原的政务班子——以知州赵洪为主的官吏们。
    李秀宁身为李家在太原的代言人,军权在手,权力很大。
    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对太原官府里的官员任命,也是想罢免谁就罢免谁。
    用一句太原土皇帝来形容李家,一点也不为过。
    但即便如此,李秀宁却也没有想保全谁就保全谁的权力,毕竟要服众。
    就像如何处理这一千多流民,她可以否定赵知州的提议,但却不能在赵知州反对的情况下,采纳杨默的建议。
    她早就对知州衙门处理灾民问题有些不满,但自己又对如何赈灾一窍不通,只能依靠他们。
    同时也知道,这个叫做赵洪的太原知州,仗着与自己父亲私交很好,在她面前从来都是以长辈自居,甚是傲慢。
    春梅更是不止一次听说,赵洪私下将她执掌李家三大营称之为牝鸡司晨。
    甚至还写信到长安,让父亲另选他人。
    只是碍于面子,她一直无法发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