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五十四章 找死都不带这么玩的(第1/2页)  大明征服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朱厚炜目光落在杨一清身上,陡然间觉得眼前的老头有些可怜,这是一位儒家纯臣,在历史长河当中也算得上是一位名臣,尽管没有张居正c于谦c海瑞甚至严嵩他们那么有名气
    然而后世评价杨一清五十年宦海生涯,用了‘出将入相c文德武功’八个字,死后被谥‘文襄’,已然是对他一生政绩的最大肯定。
    后世人不喜欢明朝的文官,主要原因是因为东林党这个葬送大明的刽子手就是儒家官员,另外就是因为明代的儒已然不是纯粹的儒。
    但是矫枉过正没意思,一棍子打死更是不可取,至少在朱厚炜看来,在大明的中前期还是出过不少忠臣c正臣c直臣的。
    “朕眼里儒家就该是包容并蓄c求同存异,善于发现和弥补自身的不足,会根据时代的发展来调整自身,而不该是排除异学,死板顽固及至禁锢思想,不知变通的儒家。
    大明在变,整个天下也在变,儒家如果还只是会读圣贤书,只会写一手漂亮的道德文章,然后夸夸其谈,风花雪月,那么根本不需要朕来断儒家的传承,儒家就会因为自己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而被淘汰!”
    “陛下之言如醍醐灌顶,让老臣茅塞顿开。”杨一清恭敬起身,深深一拜后说道:“臣以为,定王就无需送去通州了,毕竟燕大才是学习杂学的圣地,送去通州,难免有舍本逐末之嫌。”
    “可。”朱厚炜笑了笑,看来杨一清的思想已经开始转变,作为嘉靖朝的内阁首辅,他的思想和态度的转变,对于朱厚炜以后推行大政将会产生弥足深远的影响。
    “杨爱卿既然来了,朕正好有两件事要和杨爱卿商议商议。”
    杨一清摆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架势,嘉靖帝事太多,习惯了,也免疫了。
    “通政司昨天递交上来一份奏报,是说漕运的”
    杨一清一怔,然后第一反应就是皇帝打算对漕运下手!
    事实上朝臣对于皇帝要对漕运下手早有预料,因为嘉靖元年恩科,张璁就是因为在殿试的时候写了一篇关于漕运之弊的文章而获得嘉靖帝的赏识,最终高中二甲第七,如今已是平步青云,成了国子监祭酒。
    嘉靖帝赏识张璁是因为漕运之弊,那么改革漕运岂不是顺理成章?
    然而六年了,会试都过了两届,六年间嘉靖帝更是不知道干了多少革除弊政的大事,财政c军事c官制都他么改了,可偏偏漕运没动
    群臣也只当是皇帝日理万机,然后忘了
    现在看来没忘,可为什么现在才动手,杨一清有些不解,这就不是皇帝的风格。
    “自从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之后,运河运输一直就是南北物资输送最快捷也是最方便的方式,这千年间,无数的官员c胥吏靠着运河大发其财,一条运河俨然成了滋生腐败的乐土。
    朕一直没动漕运是因为铁路,在朕看来只要铁路能够铺设南北,那么运河的输送力就会降到最低,那么就算不惩治漕弊,漕弊也会自然而然消亡。
    但是朕没想到,铁路还没贯通,倒激起了靠着运河上下其手的官吏开启了最后的疯狂,朕终究是小看了胥吏的贪婪啊。”
    “不知运河发生了何事?”杨一清现在是一头雾水。
    “也不是什么大事。”朱厚炜笑道:“爱卿也知道,这运河上的胥吏蛀虫喜欢拦截船只,征收各种巧立名目的杂税,这征收上去的杂税除了胥吏自己落了一小部分外,大头基本上都落入了官员的口袋。
    而且对于运河沿线的官员而言,这甚至都不算贪腐,而是正大光明,真是笑话,打着征税的名头,就是征了也是国家的财政收入,也该是税司之权。
    官制改革之后,政税分离,地方民政官员理所当然征税的底气何来!现在倒好,征税竟然征到了朕的头上!”
    杨一清愕然,征税征到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