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章 礼不下庶人(第1/2页)  大明征服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谈及大明弊症,唐寅一开始并不打算说土地和宗室,一来是为了避重就轻,二来这里面的禁忌之水很深。
    但是唐寅还是说了,因为他不愿意辜负了永王的礼遇之德。
    但是现在唐寅还是有些后悔说宗室,因为永王也是宗室,是太祖宗室之政的直接受益者。
    “伯虎兄还是心存顾忌,故而话中多有保留啊。”朱厚炜哈哈笑道:“太祖时期的皇室,就算把所有藩王和子嗣外加皇亲算上也不过区区数百,然而时至今日,皇室子孙已然十几二十多万,如果再过两百年,这个数字必然超过百万!
    百万皇亲举大明国力养之,自然是养的起,可大明的财政不是光为了养宗室的,俸禄c军饷c赈灾c犒赏等等哪一样不需要银子,久而久之,财赋见底,户部为之一空,朝廷如果没有手段,财政破产已是必然,这宗室之弊实乃大弊,若不改之,大明必有一天要为此付出代价!”
    唐寅深以为然,永王身为宗室的一员,能有这份见识和胸襟,实在是难得。
    只可惜,都知道宗室之弊,但想改?
    文官整天把祖制挂在嘴边上,仿佛祖制就是套在皇帝头上的紧箍,可他们想要改革宗室弊政,宗室之政难道就不是祖制?
    等于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皇室难道就不能拿祖制来压文官?
    所以干脆免开尊口
    朱厚炜知道皇室优厚子孙几乎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到了万历年间,因为万历宠爱其母郑贵妃,想要立次子朱常洵为太子,遭到群臣抵制,立国本还成了大明继大议礼之后的另一大标志性事件。
    最终万历还是没能干过文官集团,福王朱常洵离京前往洛阳就藩,皇室赐予纹银数十万两,田三万顷,最后陆陆续续赏赐达四五万顷!
    大明亲王光是基础俸禄每年都要一万石粮食,天下多少亲王?多少郡王?多少辅国将军?多少镇国将军?
    不改宗室之弊,偌大的王朝被自家子孙给拖垮,只会沦为历史上彻头彻尾的笑话。
    相比起土地和宗室,冗官与文武失衡不过是芥藓之疾,唐寅随意说说,朱厚炜也是一笑了之。
    朱厚炜也不知道大明的当权者是怎么想的,想宋代以文抑武,导致武力孱弱,不但被辽c金c元压着打,就连西夏那样的边陲小国都不将大宋看在眼里,可大宋的国祚延续三百余载,为何?
    因为宋富!宋为何富?
    因为合理的税收,大宋将财政从土地税和人头税当中解脱出来征收商税,不但没有抑制商业的发展甚至还促进了商业的欣欣向荣,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可大明呢?商税低的发指,甚至到了几近于无的地步,就因为文官鼓吹的不与民争利!
    万历皇帝发展商税,直接被文官扣上一个贪财无度的恶名背负千古,但好歹充盈了财政,可到了崇祯年,崇祯皇帝被大臣一忽悠又走了老路,以至于到了最后财政彻底玩完,到了连大军开拨银子没有的地步。
    大明最终亡于东林亡于文臣之手的说法,实在是半点不假。
    “主子,商贾们已经到齐了。”
    朱厚炜起身,为了王府的信用,一年前他以借银子为名发行五万两债券,如今一年期眼看也到了,自然是让这些商户见识王府信用,从而为他永王打名声的时候了。
    “草民拜见王爷。”见朱厚炜走进正殿,十七名商贾哪敢怠慢,纷纷拜倒。
    “你们可都是本王的债主,何须多礼,都起来吧。”
    “王爷,礼不下庶人”徐祯卿见永王对商贾竟然这么客气顿时不爽跳了出来。
    朱厚炜现在越来越不喜欢这家伙,因为这家伙已经卖了他不是一次两次了,但偏偏这还是人家的职责,他还没半点办法,不过彻底冷落是必然的。
    朱厚炜的冷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