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二(第1/4页)  千家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千家峒神秘!难道千家峒腹地更神秘?

    神秘是好奇者的结拜姊妹,神秘是求知者的梦中恋人。

    千家峒有神秘存在,就会有人寻觅这个刺激的梦,叩响这扇神秘之门。

    宾盛中,社会学专家,中国民族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少数民族史学研究。他受南方少数民族研究院的委托,调查居住在南方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沿革、风土民情。

    五年多来,宾教授几乎走遍了南方七省(区)的少数民族地区,他调查了壮族、苗族、布衣族、仫佬族、水家族、彝族、白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第一手材料。可是在对瑶族的调查时,这位科学严谨的教授心中,却形成了一个久久不能解开的结。是什么结呢?原来瑶族同胞都提到一件事:他们的祖先来自世外桃园般的千家峒。

    千家峒?

    宾教授曾有耳闻,可真正的千家峒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南方各省称之为“千家峒”的地方不少,他也造访过好几处。而他到过的“千家峒”,不是在丘陵平原地区,就是面积小得可怜,不像是曾聚居过成千上万户瑶族同胞、几乎与世隔绝的神秘乐园。

    前不久在湖南湘西瑶族村寨的走访中,无意中听说江永县有个大远乡,原先的名字也叫“千家峒”!那里有一大片“原始森林”,是个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处女地。

    兴奋起来的宾教授立即前往大远乡考察,在大远乡果然听到了一些千家峒的传说。更值得探究的是,这个“千家峒”是一个大峒概念,以主峰韭菜岭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包括了湖南江永县、道县和广西灌阳县一千两百多平方公里的山区。

    宾教授带着这一股子兴奋劲,赶到了灌阳县,他细细地翻阅了灌阳县志,终于找到了一张民国初年的灌阳地图,地图右上方赫然标注着一个地名——千家峒!再仔细观看,这个标注为千家峒的地方果然与江永、道县相邻。宾教授凝视着地图,他决心要解开这个尘封在人们心中的千古之谜。

    宾教授近两三年来,一有时间就往返于江永、灌阳、道县之间,越来越多的故事和传说,渐渐佐证了地跨三县的千家峒,就是瑶族同胞苦苦找寻的,迷失了七百多年的瑶族祖先的发祥地,瑶族同胞心目中的圣地!宾教授向江永县建议,尽快将大远乡正名为“千家峒乡”。

    三年后,在湖南江永县的版图上,终于堂堂正正地出现了一个令人神往的地名——千家峒乡。

    宾教授想着要采集更多的例证,提出要亲自到千家峒的腹地——韭菜岭主峰考察时,上至县领导,下到一般干部群众,都纷纷劝阻他。毕竟,那地方几乎无人攀登,未知的危险和困难,谁也无法预料。

    倔强的教授没有再提出上韭菜岭的事,他悄悄来到千家峒乡,也没有和乡干部打招呼,凭着一张从灌阳县复印出来的地图,便摸索着上了韭菜岭。

    大千家峒区域在湘桂交界的都庞岭上。

    都庞岭与越城岭、渚萌岭、骑田岭、大庚岭统称五岭,是横亘南中国的著名山脉,真可谓“五岭逶迤腾细浪”,此处山势的险峻、地形的复杂由此可见一斑。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千家峒分上、中、下三峒,三峒紧紧相连,总地势是四周高而中间低。峒里野草灌木丛生,古树青藤点缀;低凹处水聚成溪,溪水清澈纯净,灌江支流秀江、泡江的源头就发源于这涓涓细流;山里天气变幻莫测,时而艳阳高照、时而雾缭云绕、时而竟有暴雨突袭。

    不过,无论阴晴雪雨,不管春夏秋冬,千家峒都会呈现给人们一幅幅葱葱茏茏,充满诗意的美丽画卷。

    千家峒又称毛坪洞、成福洞。

    主峰韭菜岭,海拔两千零九米。

    从千家峒乡向韭菜岭走去,田地、水渠、菜园、鱼塘、屋基、墓地渐少,当四周只剩下一片片荒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