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85章:取消盐税(第2/4页)  重生明末当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混官场,没有任何阻碍,但也不会有类似高考加分的政策。

    实际上很多少数民族血统和汉族都是一样的,例如藏族,和汉族是一样的血统源头,只不过是后来文化上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藏族又因为是生活在高原地区,在高原气候之下才看起来有点不一样。

    少数民族问题很好解决,秉承着这个理念,不偏不倚就行了。

    随着军事技术的发展,什么造反也根本不可能。教育体系普及开来,即便是习俗上还有些不一样,但也不会有什么区别了。

    朝廷此次的改革完全取消了对自耕农的农业税,也获得了广大自耕农的支持,佃农也因为减息降租支持改革。西南改革在天启十六年顺利展开,没有出现太大的幺蛾子。

    朝廷的铁路,也逐渐动工建设。

    特别是进四川的铁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的交通问题在明代,一定程度上是比古代好很多了,不过还是比较难走的。

    铁路只要修进去,交通问题就便利很多了,这条铁路也是大明修建铁路以来最难修的一条,不过这条铁路却是有中央财政的直接支持,朝廷有毅力把这条铁路修成。只要这条铁路修通,铁路修建技术也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而朝廷在南方修建的铁路,在天启十六年已经是全面动工了,到处都是修建铁路的工地。

    除了主干线,还有支线铁路。

    改革之后,南方也成立不少工业区,铁路是直接修进工业区的,甚至是连到工厂门口。

    在汽车还没有出现的年代,铁路就是这个样子的,而且到处都是铁路。一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国一个屁大的国家,就修建了十万公里的铁路网,铁路在平地上的修建成本实际上也并不是很高。主要成本还是复杂地形下的开山架桥。

    特别是此时大明的钢铁冶炼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像历史上欧洲人一开始修铁路,要用人工来打造铁路轨道。

    除了铁路之外,电报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起来,并且开始完全开放民用,以方便经济的发展。

    信息是发展经济的重要环节,消息传递速度越快,经济发展效率越高,都算是一种生产力。

    国家资本开设的邮电局,也随着改革遍布每一个城市。随着改革的进行,全国各地建立了大量的档案。街道、地址、门牌号什么的都确定了下来,同时个人的身份信息也都在大量登记,每个人发给身份证。

    相当于如今大明的百姓,写信、发电报都很方便。

    只要知道地址,就可以写信、发电报,就算是在北美洲的移民地,信件也能给送过去。

    电报的大规模应用、推广,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行政上面,地方上出现了什么问题,朱由校在北京马上就能收到电报,下旨也方便了,直接拍个电报下去就行。

    天启十六年,朝廷则是启动了海洋电缆的建设项目,计划把电缆铺设到台湾、海南、南洋各岛,还有澳洲。

    这个项目没多大的技术难度,就是一根很长很长的电缆,只要能放水,然后用帆船一路铺过去就行了,成本也不是很高。就是效率还差了一点,本土发一封电报到北美洲,估计得两个小时,对面才能收到。

    同时电缆还将会铺设到朝鲜半岛、中南半岛,甚至是印度、南非,还有北美洲。这样一来,大明的对外贸易、移民就方便多了。

    随着电报的普及应用,民间那些街头的写字先生业务就多了不少,给人读电报、写电报、写信等等等等,毕竟大明的文盲率还是不低的,过去并没有普及教育,因为过去的社会不需要普及基础教育,只有经商、科举才需要进学堂。

    朝廷在改革之后,对地方政府最严格的要求就是两个,一个是维稳,一个是保障百姓的生活需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