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5章:教育与移民(第3/4页)  重生明末当皇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配给那些人口,让他们完成资源配置,有一个更好的环境。

    正所谓人挪活、树挪死,穷则变、变则通。

    黄土高原和偏远山区的百姓为什么穷?就是因为没有资源配置,或者他们拥有的资源太偏了,连交通都是问题,资源都无法完成正常交换。人窝在那样的地方,只能苦苦挣扎,根本无法有效的创造出财富。

    换个资源丰富的地方,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老百姓有了可以发挥他们劳动力、创造力的基本资源,产出的财富自然也就多了,自然也就富裕起来了,而社会财富生产多了,朝廷税收自然也就增加了。

    同时现在朝廷感觉人口不够用,把那些劳动力资源没有发挥出来的山区百姓移民出来,也能填补这个缺口。

    这个移民政策,正好也把教育问题给解决了,还完成了资源配置,可谓是一举多得。此前朝廷已经把陕北的百姓大量迁移到了东北、西北甚至是海外地区,如今也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从陕北黄土高原上迁移出来的老百姓,因为有了丰富的资源,生活条件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以前温饱都是问题,现在实现温饱已经完全不是问题,已经没有人再发愁温饱的问题了,很多老百姓已经把大房子盖起来了,而且家里还有了存款,日子过得欣欣向荣。

    如今这一次迁移山区百姓,主要是针对南方山地、丘陵众多的地区,而北方也有部分地区如此,也都在政策覆盖范围之内。

    这也是一次优化人口分布的移民活动,这个政策是要陆续进行的,而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完成的,朱由校制定了一个五年移民计划,争取在五年内解决大部分山区百姓的迁移问题,剩下的再后续进行重点清扫。

    这个政策,很快发到了内阁,内阁对政策细节进行了具体完善之后开始颁布执行。

    对于老百姓来说,改革之前和改革之后的朝廷有一个最明显的区别,那就是改革之前的朝廷就像是一个不作为的朝廷,而改革之后的朝廷则是十分有作为。

    地方上不再是自治模式,而是朝廷派遣大量官员进行管理,对社会的管理内容也十分细致。什么水利、农业、教育、林业、工商、民政等等一系列的社会领域,官府都开始插手管理了。

    特别是还有国企,朝廷也开始做生意了。

    特比是在北方的那些大型的重工业,清一色全都是国有资本经营的。国企开始大量从民企手上夺取资源,最大的一个领域就是矿业,随着改革的持续,各地的民营矿场纷纷被查封,然后由国有矿业公司陆续接手。那些小型矿产,则是进行重新招标承包给民营企业,但在税收方面可就比较高了。

    国企接手那些矿山,都是把铁路修进去,然后用火车运输矿石,在爆破等方面用的炸药也很先进。

    民营矿山技术落后,对劳动力资源又不能充分利用,确实不适合大规模存在。把一些小矿山承包出去,则是用来发挥民间创造力的。民间企业一旦用传统的方式开采矿山亏本了,自然会提高采矿技术。

    而在林业方面,国家也将大量山林收归国有。过去交通运输不是那么发达,所以大明的人造林面积并不是那么大,特别是在南方等地区存在大量的原生林,通常是在靠近河流的地方才有很多人造的经济林,砍伐之后把木头丢进河里顺流而下。

    北方则是有大量的荒山,树砍了之后没人种的,又造成了水土流失的问题,进而又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朱由校拉开改革序幕之后,北方的那些荒山都被朝廷种上了树木,成立了一片片国有林场。南方的那些原生林同样也被划归国有,大部分都被保护了起来,还成立了不少野生动物保护区。

    大明现在在海外到处扩张,木材资源是不缺的。

    首先是东北、西伯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