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四十三章 苏辙的路(第2/3页)  网游之全球在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代大文豪苏轼,曾经这样评价他这位弟弟。

    “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由此,可见苏辙之低调内敛。

    苏辙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着称,尤其擅长政论和史论。正是这一特长,被当时担任宰相,一心想要变法的王安石相中,调入三司条例司。

    对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等变革,苏辙都有极深的见地。可惜,苏辙之论,跟彼时雄心勃勃的王安石思想相悖,走向了变法的对立面。

    不久,苏辙就因跟王安石意见相左,而被贬出京,官路坎坷。

    直到宋神宗驾崩,宋哲宗即位,宣仁太后垂帘听政,意图废除王安石时期的新法,苏辙才再次得到重用,最终一路官至宰相。

    其后,宋哲宗亲政,新法派重新得势。相应的,属于支持废除新法一派的苏辙,自然是连遭贬谪,至此之后,再无起复之机。

    由苏辙一生的官场经,也可略一窥见,北宋时期党争之频繁。

    由于宋代官僚制度的原因,宋代文人的地位较高,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政治生活的黄金时期,他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而北宋的政治特点,则以积弱积贫c党争频繁为主要特点。

    自从范仲淹以后,北宋的着名文人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卷入党争漩涡,影响c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也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自然无法置身事外。

    也许,正是深受党争之毒害,现身荒野之后,苏辙对于太平天国的党争,是敬而远之。在天王和其他各派之间,一直保持中立,低调地处理政务。

    即便是在石达开和杨秀清博弈期间,苏辙作为天国文官之首,也是一直保持沉默。欧阳朔入主天京城,苏辙则干脆就是闭门不出。

    直到这一天上午,苏辙得到欧阳朔的亲自召见。

    此前,在圈定浔州郡等三位郡守之时,欧阳朔并未考虑苏辙。倒并不是欧阳朔对苏辙有偏见,或者说是质疑苏辙的能力。

    实际上,以苏辙官居宋朝宰相之能,治理一郡之地,并无不妥。而且北宋时期,官僚制度已是极为完善,对官吏的练更甚。

    北宋时期,衙门事务繁杂,对官吏的能力要求也更高。因此,比之鲍叔牙等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臣,在能力上,苏辙实则不遑多让。

    实际上,早在得知苏辙在太平天国为官之时,欧阳朔就想到一个职位,最是适合于苏辙,那便是行政署下属的科教文卫署署长一职。

    随着范仲淹调任梧州郡郡守,萧何就任行政署长。此前由萧何兼任的科教文卫署,一直还是由萧何兼顾着。

    四大署当中,行政署本就政务繁重。

    对萧何而言,身兼多职,实在是极为不便。萧何一直通过公函,提请君侯,早日拟定新一任的科教文卫署长。

    问题是,科教文卫署,实则关系到欧阳朔来年领地变革之根基,干系重大,欧阳朔又岂能匆匆拟定其主官人选。

    而身兼文学家和宰相两大职务的苏辙,兼且家学渊源,为人又正派,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欧阳朔的视野,是科教文卫署长的合适人选。

    除此之外,科教文卫署服务的是公共基础事业,跟党争无缘,偏偏又急需有见地之人主导,跟苏辙的秉性,实在是极为契合。

    正是如此,欧阳朔才有信心说服苏辙再次出山。

    欧阳朔选择在书房,而不是正堂,召见苏辙,也是表示亲近之意。

    两人的见面,可谓波澜不惊。

    对苏辙而言,君侯之名,实则没有太大的概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