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三章 荀彧的试用期考验(第1/2页)  史上最强猎头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崇祯二年,西北大旱,时有贼子神一魁,闯塌天等二十余路反贼作乱,陕北地一片糜烂,崇祯急派杨鹤出任三边总督,安抚灾民,叛贼尽数归降。

    崇祯三年,西北依然大旱,这次的波及范围更广,山西陕西全境一片赤土,朝廷已无力安抚,遂,神一魁等人再次叛乱,势力更加强大,朝廷去年所花费十万两白银尽数打了水。

    急递送到崇祯手里,崇祯想都没想就把荀彧和公孙瓒给叫来了,所有人第一反应就是:荀彧的试用期,到了。

    其实看过一点明史的人都知道,要说明朝是被满清灭的,恐怕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至于流寇,更是天方夜谭,大明灭亡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穷。

    老天爷不下雨,官员们太贪,士大夫家里藏着无数的银钱却一分也不给朝廷的朝廷只能搜刮百姓,于是乎老百姓吃不起饭纷纷造反,越反越乱,越乱越穷,最终无力回天。

    如今,断送了大明王朝,长达十几年之久不能剿灭的西北民乱,终于带着无限娇羞之情,掀开了裙下一角。

    崇祯和荀彧虽然都没有长前后眼,不知道这一场大旱断断续续的持续了十四年之久,但基本的政治水平还是一眼就看出了事情的严重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一个处理不好就是泼天的大乱子!

    西北民变的关键其实并不是兵,而是粮,历史上张献忠也好高迎祥也罢,甚至大名鼎鼎的李自成在内,其实都可以用粮食来解决,只要手里有粮,分分钟就能让几十上百万的反贼重新变成顺民,如今恶局只是刚刚开始还不算太坏,只要开端上能处理好,或许结果可以完全不同,这就要看荀彧的本事了。

    “荀爱卿,朝廷现在倾全力,能挤出来多少石粮食?”

    “回陛下,京中存粮还能挤出来二十万石,臣已经派人从江南采粮三十万,另外以朝廷的名义向民间富商借贷五十万,有信心凑出一百万来,虽不够,但想来解燃眉之急足够了。”

    “民间借贷五十万?”崇祯不是啥也不懂的昏君,他太清楚民间借贷五十万是什么意思了。

    “是,借粮时用了一点手段,所谓乱世用重典,非常之时用了一点非常手段,微臣是用盐引抵押借的,五十万石的粮食,抵押了五十万的盐引。”

    这厚颜无耻的说法,听得秦浩一阵撇嘴,盐在各朝各代都是绝对的硬通货,但盐引么。。。。在明代基本上不会比纸片强多少。

    明朝好像从来都是个一丁点不研究金融的朝代,规定凡是给军队运送军粮的商人都可以换朝廷的盐引作为报酬,一石粮换一张盐引,公平公道童叟无欺,靠着这项规定明初时太祖成祖战无不胜从来也没担心过后方补给问题。

    但这盐引的发放和盐的产量好像又没多少关系,明初几乎可以当作货币流通的盐引,到了明朝中期基本就没用了,因为任凭你手里的盐引再多你也兑不出来盐来,产盐量就这么多,盐引却跟纸片子似的随便开,想换盐?等着,爷爷等到孙子守着盐引换不到盐的有的是。

    如今这盐引要想换到盐,少说他们也得排队到三百年以后了,这特么跟明抢好像也没啥区别了。

    秦浩嗔目结舌道:“哥啊,咱这么个玩儿法,有点儿横征暴敛啊。”

    “富人少赚点,总比穷人饿死强些,我借的都是江南大商,当此国家危难之际,也应该让他们付出一点了,再说我又不是抢。”

    “额。。。江南富商?他们背后。。。。”

    “是东林党,估计参我的折子已经雪片一般的往上递了吧,陛下最近最好休息休息,躲一躲,别上朝了。”

    “这。。。。荀爱卿,此事事关重大,要不咱们还是从长计议吧。”

    “陛下,如今之局势已经得到了非做不可的地步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